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嘉義仁武宮

嘉義仁武宮
*
仁武宮為嘉義地區最古老祀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1座三進兩廊的縱長型廟宇建築。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嘉義市西區北榮街54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98年04月30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44902,23.48090
指定/登錄機關: 嘉義市政府
公告文號: 87府民禮字第31251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及具有保存價值評定之。

發展源流

明永曆年間,鄭成功(1624-1662)以臺灣為根據地,立志推翻清朝政權,此時大陸漳泉先民大舉移入臺灣開墾,當時有自泉州府同安縣人士恭奉保生大帝神像隨行來臺開墾,祈求保生大帝庇佑。明永曆27年(公元1673年),鄭經(1642-1681)西征時,將在鳳山地區(今高雄縣仁武鄉)屯田的仁武鎮部隊改調至諸羅地區(今嘉義市)駐守,當中泉州籍官兵也將保生大帝神像迎到諸羅地區,做為軍民的守護神。明永曆31年(公元1677年)官兵建小祠祀之,此為仁武宮草創初期。至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諸羅知縣毛鳳綸(生卒年不詳)提倡建廟,並紀念主神為當時仁武鎮官兵供奉而來,將廟宇命名為仁武宮,為嘉義地區最古老祀奉保生大帝的廟宇。

仁武宮建廟後,於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及咸豐期間,歷經多次修建與增建。日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市尹川添修平(生卒年不詳)為推行皇民化政策,下令廢廟除神全市63座寺廟,全部寺廟廟產充公為日人所有,仁武宮神像被移奉城隍廟,廟產為日人伴八郎占據,並開設南和商行。此次破壞造成仁武宮內大量文物皆毀損殆盡,為歷史文物保存的一大損失。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二戰結束,嘉義仕紳集資購回本宮產權,並重建廟宇。於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正月初一,恭迎保生大帝歸廟安座,讓仁武宮恢復祭祀。民國50年(公元1961年)再次整修,重修前殿廟壁及廟頂,並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左右牆廊以及拜殿,正殿中樑柱則是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

由於仁武宮為當地信仰中心,每逢祭祀慶典時,人潮湧入廟宇,廟內空間無法容納,因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購買廟前、後土地,於原廟基後方,建造地上3層、地下1層的後殿,廟前腹地則做為慶典時的活動場所,仁武宮規模再次擴張。民國87年(公元1998年),嘉義市政府有感仁武宮創建歷史悠久,將仁武宮列為嘉義市古蹟,民國88年(公元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仁武宮廟體受損,於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市府撥款修繕古蹟維護,於2年後完成修復,為現存所見廟貌。

主要特色

仁武宮是1座三進兩廊的縱長型廟宇建築,整個平面佈局成規則的矩形,依中軸做左右對稱的配置,由外埕、前殿、內埕、正殿及新建的後殿所組成。相較於臺灣同時期其他的廟宇建築來說,仁武宮以格局較小、進深較少為特色。原本的廟宇建築雖因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破壞,致使文物無法保留至今,但仁武宮建築主體,經歷300年風霜與數次整建,仍保有原始風貌與架構。

現今仁武廟整座廟宇都是以樟木為結構,在臺灣現存廟宇中已不多見。前殿門以木立柱,為主要框架,框內上半部用木質雕刻,透雕各式各樣的花鳥、花瓶圖案為裝飾。下半部由腰板、裙堵及圭腳等三部分疊成,飾有石雕,龍虎邊則是泥塑中最細緻的部分。腰板用立體凸雕,雕有各色人物,動態栩栩如生,裙堵部份的石雕面積最大,左右均雕有足踏書畫的回首麒麟,取其吉祥、升官、子秀孫賢之意,邊框上有昭和2年(公元1927年)的落款,是觀賞的重點。另外,門前立有1對石雕門枕石,用以替代一般廟宇建築常見的石獅,亦為仁武宮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

日治期間對於仁武宮內收藏文物破壞極大,除了開基保生大帝神像,與1座道光年間石爐倖存外,已無其他清朝時期文物。但現今宮內的彩繪是由知名彩繪匠師潘麗水(1914-1995)所繪,包含文武門神、樑畫、壁畫等,極具保存與維護價值,也增添了仁武宮的藝術特色。

嘉義仁武宮內設有保生大帝藥籤,初期藥籤分眼科、內科、外科及小兒科四類,後增加了婦科,每一科皆有獨立的籤筒。早期民智未開,醫療資源貧乏,因聽聞保生大帝藥籤靈驗,許多信眾身體不舒服,都會來求取藥籤。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聖誕,此時廟內會舉辦慶典,當地信眾於此時會紛紛前來祭拜,有向保生大帝求取藥籤者,會回來慶生並還願,舊時會帶著草藥回來,表達對保生大帝賜藥的感謝,今多直接捐獻作為廟方營運支應。

早期在仁武宮鼎盛時期,每天前來求籤的信眾絡繹不絕,從早上開門到晚上10點從未停歇。但隨著時代變遷醫療資源普及,求藥籤的信眾逐漸減少。這樣的轉變突顯先人在開拓的時候,因生活艱困,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費,才轉而求助宗教信仰的力量。今雖已不同於過往,但廟內所留下的籤筒與藥籤,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現今宮內的彩繪是由知名彩繪匠師潘麗水(1914-1995)所繪,包含文武門神、樑畫、壁畫等。圖為壁畫「羲之愛鵝」。
現今宮內的彩繪是由知名彩繪匠師潘麗水(1914-1995)所繪,包含文武門神、樑畫、壁畫等。圖為壁畫「羲之愛鵝」。
正殿供奉有開基保生大帝神像,左右兩側即為籤筒與藥籤,正殿內可看出民國50年(公元1961年)整修時以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的情形。
正殿供奉有開基保生大帝神像,左右兩側即為籤筒與藥籤,正殿內可看出民國50年(公元1961年)整修時以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的情形。
仁武宮是1座三進縱長型廟宇建築整座廟宇都是以樟木為結構,在臺灣現存廟宇中已不多見。
仁武宮是1座三進縱長型廟宇建築整座廟宇都是以樟木為結構,在臺灣現存廟宇中已不多見。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