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山大佛是彰化縣民的共同記憶,具備豐富之歷史文化意義,且表現地域風貌。大佛造像雖是戰後作品,但以其量體有時代性,造像藝術亦具有一定水準,曾具有亞洲第1大佛之稱號,仍具有文化之價值,其等同於彰化區域的地標形象,深值人心之程度,堪任為彰化歷史建築是無庸置疑的,除了大佛之外,大佛前之2座洗石子方大獅子一併登錄保存。
八卦山位於彰化市卦山里轄區內,海拔97公尺,為八卦臺地的西北丘陵,八卦山原名寮望山或是望寮山,因登上山頂可以綜觀彰化縣城,清代即設有瞭望臺戒備,自古以來即是彰化市相當重要之戰略據點。清雍正9年 (公元1731年)爆發大甲西社番抗清事件,為臺灣最嚴重之平埔族抗清民變,臺灣中部平埔族聚落紛紛響應,對清政府統治影響甚大,清政府派兵鎮壓之後,臺灣道倪象愷(生卒年不詳)在山上建立「鎮番亭」。後因陳周全事件燒毀,復於清道光年間建築「定軍山寨」,將寮望山改名為定軍山,戍守彰化縣城,並有「定寨望洋」之美名。
清嘉慶3年(公元1798年)知縣胡應魁(?-1808)鑒於山勢如同八卦故更名為「八卦山」並建立太極亭,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義。關於八卦之名亦有傳說與臺灣之秘密會黨八卦會、天地會於此地聚集有關。光緒21年(公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客家義軍首領吳湯興(公元1860-1895)與黑旗軍統領吳彭年(?-1895)等人據守八卦山與日軍對抗,爆發八卦山之役,為乙未戰爭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役,最終吳湯興、吳彭年皆陣亡,彰化縣城失陷,相傳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於此亦受重傷或戰死。日治大正3年(公元1914年)日人於此設立能久親王紀念碑,以紀念八卦山戰役。
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45年(公元1956年)彰化縣長陳錫欽(生卒年不詳)為增進地方觀光,與彰化商會理事長王裕芳(生卒年不詳)、彰化市善化佛堂堂主世溪松(生卒年不詳)及信士陳許碧梧(生卒年不詳)等人組織委員會,籌建巨大佛像,最後選定能久親王紀念碑處建立大佛,並將紀念碑移除。歷時5年完工,為當時亞洲最大佛像。隨後於民國52年(公元1963年)建造九龍池和大佛前的2隻石獅、1對蓮花燈。民國55至58年尖(公元1966-1969年)修建大佛兩側休息所。民國61年 (公元1972年)於大佛後方增建大佛寺,作為宗教園區之祭祀地點。
今日八卦山大佛與大佛寺都被劃分在八卦山風景區下,故亦稱「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目前由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維護管理。風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八卦山大佛、國軍忠靈塔、抗日烈士紀念碑公園及健康步道,為「彰化八景」之首。
八卦山大佛於民國50年(公元1961年)竣工落成,由建築師林慶堯仿日本鐮倉大佛所設計,為黑色釋迦牟尼佛像,體積碩大雄偉,神情沉靜肅穆。佛像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大佛蓮花座直徑14公尺,高約22公尺,為彰化市最明顯之地標,在遠處即可望見。佛像內部中空並有6層樓。第1層為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要祭拜空間,順著樓梯向上的第2層至第5層為陳列館,以佛陀一生為題材之雕塑供遊客觀賞。大佛前1對洗石子大石獅為民國52年(公元1963年)由新光企業董事長吳火獅(1919-1986)所捐贈,同屬於歷史建築之一部分。
大佛寺兩側設有八卦塔2座,塔高9層樓,巍峨矗立,內部闢為納骨塔,收納建造大佛像、大佛寺時所挖出無主屍骨,同時也接受大佛寺信眾供奉先人遺骨。八卦塔也供民眾登塔長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大佛背後為大佛寺,於民國61年(公元1972年)所建立,主要為完善八卦山風景區的硬體建設與祭祀空間,建築樓高4層。1樓為大成殿主祀至聖先師孔子,殿中有民國91年(公元2002年)迎回安座、全球僅有3尊之一的「至聖先師孔子聖像」。2樓恩主殿恭奉關聖帝君,殿中特色文物有自中國大陸山東廟島迎回全臺唯一的銅身北方媽祖、以及自大陸地區河南洛陽關林祖廟迎回的「金面關聖帝君」與關公神器「青龍偃月大刀」,重達106公斤。3樓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配祀三寶佛、西方三聖、華嚴三聖、十八羅漢,為1間儒釋道三教合一之寺廟。
大佛前方設有九龍池公園與觀景臺可以眺望彰化市全景,周邊設施可供休憩。大佛寺後方另有「禪心園」,內有荷花池放養錦鯉魚,北側坡地綠美化整建為休憩小公園,含有賞櫻步道、彌陀廣場,景色優雅寧靜,近年甚至增設夜間照明讓遊客參訪不受時間限制,為彰化觀光必訪之地。
八卦山大佛雖為近代觀光建設之產物,年代並不久遠,然而以其碩大的體型成為彰化市之地標,且周邊風景區也成為彰化人假日休閒踏青之好去處,因大佛的建設具有其時代性,造像也具有一定水準,並成為彰化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因而列入歷史建築。
大佛寺兩側建設八卦塔,巍峨矗立,做為納骨塔使用,亦可供遊客登高望遠。
大佛背後為大佛寺,1樓為大成殿主祀至聖先師孔子;2樓恩主殿恭奉關聖帝君;3樓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為1間儒釋道三教合一之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