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特性,內門地區家家戶戶擺設香案迎神,謹守敬神傳統禮儀及完整的祭典儀式。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保存當地傳統陣頭,均由庄民自組參與,文武陣頭類型多元、數量眾多,殊具民俗藝能內涵。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內門地區民眾全體動員積極投入迎佛祖活動,傳承地方文化特色,凝聚社區共識與向心力。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內門古稱羅漢門,相傳明末儒學家沈光文(1612-1688)為避居清朝政府與鄭經(1642-1681)的迫害而落髮為僧,並且避居羅漢門修行講學,民間咸信此為佛教信仰傳入羅漢門之起始。內門觀亭紫竹寺的創建則是由清初的郭姓移民所帶來,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的郭姓祖郭文良(生卒年不詳)育有6子,郭文良死後,其4名兒子次子元欽、三子元樞、四子元興、五子元章於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前來臺灣,並奉請3尊觀音佛祖神像前來,日後隨著開墾規模逐漸擴大並發散,四子郭元興則留下三佛祖於原居地番仔路奉祀。內門紫竹寺的建立傳說與神蹟發生相關,相傳清雍正10年(公元1732年)間郭元興(生卒年不詳)發現家中香爐竟不翼而飛,最後在現今紫竹寺的位置上發現香爐安置在1棵石榴樹的枝幹上,且香煙裊裊,似有人奉拜。郭元興將香爐請回之後,香爐再度失蹤並於同樣位置再度發現,經歷此飛爐事件鄉民咸信是佛祖指示要於此地建寺,因此透過當時臺灣縣丞葉文炳(生卒年不詳)的倡議建寺,並且於隔年完工,定名為紫竹寺。
紫竹寺為高雄山區著名古剎,建寺之後經歷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清嘉慶19年(公元1814年)、清光緒9年(公元1883年)、日昭和3年(公元1928年)等多次重修,現今寺貌為民國57年(公元1968年)所重修,並由於新廟建設位置之關係,民國56年(公元1967年)內埔區信徒亦得觀音三佛祖之神諭,進而建立南海紫竹寺,此後與現今觀亭紫竹寺輪流接辦迎佛祖祭典。
羅漢門迎佛祖係由內門區境內的內門紫竹寺與南海紫竹寺輪流舉辦,每年選擇於農曆2月19日前3日舉辦,傳統上由內門紫竹寺連續舉辦3年之後,休息3年方再度舉行,而南海紫竹寺建廟之後,內門紫竹寺休息3年的空檔則由其接續舉辦,因此形成羅漢門迎佛祖繞境年年舉行,主辦廟宇則是由2寺輪流舉辦3年的祭典形態。
迎佛祖的祭典程序主要為:
一、起駕,擺槍刀巷。繞境當天清晨,擔任祭典職務的頭人「丁頭」須先行到廟內祭祀佛祖恭請眾神登轎,繞境神轎分為3頂,第1頂為福德正神,因為福德正神為土地的管理神,對於地形路況熟悉,因此乘坐第1頂神轎,負責為佛祖帶路。 第2頂神轎為吳公真仙、龍潭媽祖、妙莊王。紫雲宮吳公真仙為內門先民開墾時迎請而來的神尊,龍潭天后宮媽祖則因為有祈雨的傳說受信徒崇信,妙莊王傳說為觀音佛祖之父王,又稱武功尊王,被視為宋江陣的守護神。第3頂神轎則乘坐觀音佛祖大媽、二媽、三媽。前有儀仗隊伍前導,前方有手持線香與掃帚的信徒為佛祖掃香路,後方則是大量的隨香信眾,部份信眾為了還願或贖罪則會夯枷跟隨。佛祖登轎後由宋江陣頭旗與雙斧向神轎拜禮之後,隊員手持兵器分立於左右兩排讓出通道,讓神明神轎從中通過,此陣勢稱為槍刀巷,為迎接神明或貴賓的最高禮儀。
二、繞巡山區各「敬場」。繞境分為4天範圍涵蓋旗山內門兩區,由於繞境範圍為於北高雄山區,地形崎嶇,交通較為不便,各村聚落之間相隔甚遠,使得迎佛祖之繞境香路的里程特別長,繞境範圍特別廣,需要歷時4天方能走遍全程,且每日路線長度大約30公里左右。雖然路途遙遠且地勢起伏,但繞境隊伍仍是以全程徒步走完全程。繞境以主要道路為主,再接續部份支線,深入山間每個聚落,以展現觀音佛祖的恩澤無遠弗屆,百姓雨露均霑。因為神轎無法進入所有的道路,因此繞境各個聚落之時,於莊廟或是聚落空地設有「敬場」,供給神明停駕,供當地居民準備供品膜拜,且延請道士隨行誦讀疏文為百姓祈福消災。而繞境的隊伍在內門蜿蜒的山路穿梭,繞境隊伍鮮明的色彩和鑼鼓樂聲,與遼闊的山間風景互相輝映,成為相當美麗的人文風景,且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趣味。
羅漢門迎佛祖的一大特色為各村莊自組的文武陣頭,尤其以宋江陣為多,因早年內門山區治安不佳,且為屬邊陲,官方控制力小,為了抵禦山賊或是聚落之間的械鬥,因此組織宋江陣練武強身,抵禦外敵。因此內門區的宋江陣十分密集,成為內門迎佛祖的一大特色。文陣則有太平清歌陣、七響陣、牛犁陣等音樂或戲曲類形的陣頭。各式陣頭保存良好,十分珍貴,其中以夏梅林宋江獅陣、金馬寮牛犁陣、番仔路太平清歌陣、虎頭山七里響陣最為具代表性。
三、過火。至繞境最後1天,入廟前舉辦過火儀式,稱之為過七星火,需要按照該年年格的吉利方位安置火堆,由轎班抬著神轎一一赤腳踏過火堆,各式文武陣頭列隊於外圈保護佛祖神駕,避免閒人闖入干擾儀式。過火具有清除邪穢與強化神力的功能。
四、入廟,擺刀槍巷。過火完成之後,陣頭會再次在廟口擺出槍刀巷,迎接佛祖入廟。至此迎佛祖繞境圓滿結束。
當轎班抬著神轎一一赤腳踏過火堆之後。陣頭在廟口擺出槍刀巷,迎接佛祖入廟。
繞境的隊伍在內門蜿蜒的山路穿梭,繞境隊伍鮮明的色彩和鑼鼓樂聲,與遼闊的山間風景互相輝映,成為相當美麗的人文風景。
繞境當天清晨,擔任祭典職務的頭人「丁頭」須先行到廟內祭祀佛祖恭請眾神登轎,稱為「起駕」。圖為起駕時轎前的儀仗前導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