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冬山八寶掛貫

冬山八寶掛貫
*
早期移民移墾不易,醫藥缺乏,居民會將小孩給神明當契子(乾兒子、乾女兒),希望讓神明保佑,讓小孩子可以平安長大。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宜蘭縣冬山鄉八寶村八寶村寶慶路5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12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林怡靚
經 緯 度: 121.76344,24.63692
指定/登錄機關: 宜蘭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50007040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符合登錄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
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
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發展源流

宜蘭縣冬山鄉八寶村位於蘭陽平原南部,冬山沖積扇鄰山的緩坡地帶,土質以稀鬆的礫石土為主,境內多湧泉,並有冬山河支流新寮溪貫穿村落。

目前八寶村主要由公埔、八寶、零工圍3個聚落組成,公埔位於丸山西南丘下,由於早期村落周圍大部分是溪床,洪水爆發時,溪水會到處流竄,因此居民與鄰近墾民議定該高地作為共同開墾地,故名為「公埔」。而零工圍由來是因為八寶村在清代屬漢番交界處,是原住民下山的門戶,形勢險要,皆為男丁駐守,故稱之為「零工圍」。

上述地名可見宜蘭冬山鄉開墾時期居住不易,除了生活上努力奮鬥,更需要心靈的寄託。相傳清末漢人剛移墾至此時,備受原住民出草威脅,後來原住民出草次數減少,村民也感到奇怪,詢問漢番貿易的中間人(番切)才知道,原來原住民每到村口,都會看到武裝老人率成群士兵鎮守在村口。但是當地並沒有多少人居住,到村口一看地上只見許多石頭,因此村民認為是石頭顯靈保護他們。為感念其恩德,進而尊其為「石聖爺公」燒香膜拜。

此外,早期移民移墾不易,醫藥缺乏,居民常將小孩給神明當契子(乾兒子、乾女兒),希望讓神明保佑小孩子平安長大。信徒在嬰兒周歲的時候到廟宇祈求神明保佑,乞求信物,以紅線綁在脖子上以示神佑,稱為「綰絭」(音同晚倦)。常見的有織女、臨水夫人、註生娘娘、花公、花婆、大聖爺、三十六公婆祖、床公與床母(或單祀床母)、媽祖、觀音等,並稱之為「註生娘絭」、「七娘媽絭」、「媽祖絭」、「觀音絭」。

「掛貫」意同「綰絭」。在《臺灣慣習記事》新編歲時節俗篇可見「七月七日乞巧節,又曰七夕,俗稱七娘媽生日。又有一載民間刻七星娘媽等字於銀牌,掛於小兒之頸,名曰『掛貫』」。因此推測「掛貫」可能是由日治時期著作者運用閩南語化漢字代用而來。「八寶掛貫」因位居八寶村,故因此得名。

而寺廟的香火取決於神明的靈驗程度,八寶村石聖爺公保佑小孩平安長大的消息逐漸傳開,因此不僅是八寶村會向石聖爺公乞求掛貫,宜蘭各地的信徒也都會來向石聖爺公乞求,甚至有外縣市民眾,特地來幫小孩子掛貫。

隨著時代變遷,移墾居民已經在當地落地生根,原住民族也不再舉行出草儀式,漢人原住民的關係不再緊張;同時醫療進步,孩童夭折率降低,自然而然石頭公信仰不再迫切,儀式同時逐漸式微;然而隨著觀光興起,宜蘭縣政府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冬山八寶村祭拜石聖爺公,以及用石頭掛貫的特殊風俗儀式,自公元2004年起,以「宜蘭兒童守護節──掛貫保平安」為名,舉辦傳統儀式及周邊活動,諸如:擲筊大賽、煙火秀等,讓地方民俗得以延續,並且同時具有觀光的價值。

主要特色

冬山八寶掛貫儀式分為「求貫」、「換貫」、「退貫」3個階段。「求貫」時間在信徒滿月後到16歲之前皆可以到石聖爺廟,請求石聖爺保佑。在奉上水果、麻油雞、金紙之後,向石聖爺禱念,並介紹自己。禱念之後以擲筊的方式求石聖爺應允,答應之後廟方會將「貫」掛到小孩頸上,即完成儀式。

「換貫」儀式即信徒每年到石聖爺前祭拜,請求石聖爺來年繼續保佑,向廟方更換綁石頭的紅線後,拿換好線的「貫」繞香爐3圈,即完成儀式。

「脫貫」即信徒年滿16歲,視為成人後,將貫脫下還給石聖爺的儀式。信徒此時會送上紅龜糕和米糕,祝禱之後將「貫」的紅線加金紙拿去焚燒,把「貫」還給廟方即算完成儀式。然而今日「貫」已經不用還給寺廟,可以由信徒帶回家留作紀念。在近年「宜蘭兒童守護節」的系列活動中,除了可以把「貫」帶回家之外,還會鑽過神轎,並且贈送紀念品,並宣布信徒成年。

「貫」的材質在早期,八寶村民則撿拾石頭公旁的石頭用竹葉包裹佩戴在小孩身上,希望讓小孩得到石頭公庇佑,順利長大。到了日治時期則改以銅錢穿紅線,民國之後,演變為拿銅板打洞配戴,隨工商進步鑄造發達,今日改以廟方特鑄的「貫」供民眾乞求配戴,其正面印「八寶石聖爺公」,背面印「保佑平安」等字樣。

每年換貫、退貫的時間定在農曆7月7日,是當初擲筊請問石聖爺後訂定的日期。因此當地中元普渡則搭配選定在農曆7月6日下午,祭品剛好可以在隔天成為佳餚。另外廟方也會準備平安粥,供香客取用,成為地方特色。
「脫貫」即信徒年滿16歲將貫脫下還給石聖爺的儀式。信徒此時會送上紅龜糕和米糕,祝禱之後將「貫」的紅線加金紙拿去焚燒,把「貫」還給廟方。
「脫貫」即信徒年滿16歲將貫脫下還給石聖爺的儀式。信徒此時會送上紅龜糕和米糕,祝禱之後將「貫」的紅線加金紙拿去焚燒,把「貫」還給廟方。
「換貫」儀式即信徒每年到石聖爺前祭拜,請求石聖爺來年繼續保佑,向廟方更換綁石頭的紅線後,拿換好線的「貫」繞香爐3圈,即完成儀式。
「換貫」儀式即信徒每年到石聖爺前祭拜,請求石聖爺來年繼續保佑,向廟方更換綁石頭的紅線後,拿換好線的「貫」繞香爐3圈,即完成儀式。
「求貫」時間在信徒滿月後到16歲之前皆可以到石聖爺廟,請求石聖爺保佑。廟方會將「貫」掛於石聖爺香爐上,提供有需要的信眾求取。
「求貫」時間在信徒滿月後到16歲之前皆可以到石聖爺廟,請求石聖爺保佑。廟方會將「貫」掛於石聖爺香爐上,提供有需要的信眾求取。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