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聖帝君是全國性的大神供奉,祭典活動主要由儒教三獻禮、齋教科儀與民間迎神繞境儀式所組成,為其他地方少見之廟會形式,深具文化性。
2.普濟堂近百年的發展是起於民間私人供奉,而鸞堂運作是經建廟走向公眾信仰,以至成為地方上重要的慶典,變遷過程階段分明,深具歷史性與傳統性。
3.祭典活動起源於日治時期,由地方具有行業特色之「社頭」組織為主體舉行繞境活動,且與他地關公信仰有別,具鮮明地方特色與典範性。
4.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組織健全,辦理相關活動熟稔,經年有成,足以適任保存工作。
5.普濟堂關聖帝君繞境為北臺關公信仰極具特色者,尤其社頭文化更為全臺所獨有,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等特色。
大溪普濟堂的前身可回溯至大溪街上江姓氏族的私人信仰,該族先人自大陸奉請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及周倉將軍3座神明金尊來臺奉於江家私宅,約在明治30年 (公元1897年)左右,大溪居民王天恭與福仁宮廟祝李才旺2人,聽聞苗栗沙坪有三聖恩主神靈顯赫,乃往應求之靈應,頓起尊敬之心,遂分靈到鎮,首假江傳興先生私宅,後借江序抱先生之家設座奉祀,所幸香火昌盛,明治35年(公元1902年)當地仕紳江序益等倡設「普濟堂」,當地仕紳居民共推江序益先生為堂主,以呂銘新等為副,並邀同志游垂進等分擔正副鸞生執事設置「鸞堂」,普濟堂的規模也開始逐步壯大,當地信眾已達三、四百人。
此一時期普濟堂從私人祭祀轉變成鸞堂,也是自此普濟堂開始有了關聖帝君聖誕繞境活動,普濟堂於大正3年(公元1914年),每年關聖帝君聖誕農曆6月24日,都會舉辦祭祀繞境活動,此草創時期規模較小,後因大漢溪河道淤塞,大溪地區樟腦業沒落,大溪地區仕紳結眾,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後因無法順利尋得礦脈,這群到九份開採金礦的大溪人,請關聖帝君前去點坑位,果然一點就中金無數,幫助這群投資者、工頭及工人採金致富。這些外出工作的大溪人,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保佑,前往九份採金者集資為關聖帝君雕建神轎,並在大正6年(公元1917年)組成同人社參與繞境。
同人社加入後,引起大溪當地居民的注意,當地陸續以職業、聚落為基礎成立社頭,在日治時期短短的時間內,大溪地區就成立15個社頭,參與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活動,時至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繞境活動已經擴大到34個社頭組織參加。繞境活動開始之前,普濟堂循古禮舉行三獻禮的祭典,由主祭者、禮生、陪祭者等人一同祭祀,開始時鳴炮、鳴鐘九響、擂鼓三通,象徵祭典開始,接著向堂外稟奏行九叩首禮,迎神入堂內,再向關聖帝君行上香禮,並呈獻祝文、恭讀祝文、行祝壽禮後焚呈祝文,整個儀式莊嚴隆重,完成祭典後繞境活動正式開始,職年的爐主與副爐主,會背著關聖帝君的官印與聖旨,代表著關聖帝君奉旨出巡,隨著繞境隊伍遊街大溪地區,庇佑鄉里民闔家平安。
初時繞境活動社頭數較少,隨著這些年來活動舉辦,加入的社頭越來越多,繞境活動無法在1天之內完成,因而改成在農曆6月23日開始為期2天的繞境活動,成為大溪地區文藝季最重大的活動慶典之一,每年此時大溪擠進來自全臺各地的信眾,一同參加活動。普濟堂繞境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從早期鑾堂自行繞境,到社頭組織加入,是1種宗教信仰活動與地方居民結合的象徵,也從中發現到普濟堂的關聖帝君繞境活動對地方信仰的重要性。
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是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的最大特色。社頭是當地居民依各行各業一同組成社團的組織,發展至今已經有30多個社頭,每個社頭皆有其代表性。樂安社以人際網絡為主,是大溪最早成立的社頭。興安社由大溪街區的零售商人所組成,因而俗稱生意人社,繞境時社內大算盤成了該社最具代表的象徵。協義社是由大溪區木器同業組成,社內最特別的陣頭為墨斗陣,以彰顯墨斗為木器業的生財工具。慶義社是由協義社分支而來,早期做木匠跟做土水(建築)的人屬於同一個社團,後來做土水的人才獨立出來成立。樂豳社由頭寮竹篙厝地區的有錢人發起成立,相傳這群發起樂豳社的有錢人多是養豬起家,才以樂『豳』社為名。由此可見大溪地區社頭成立,深入民間日常生活各行各業,與其他地區信仰所組成的神將隊不同,造就了全臺僅有的社頭文化。
繞境時各社頭會有主要劃分的責任區域,因近年參與繞境社頭的擴張,繞境的先後順序與區域,在繞境前普濟堂管理委員會,會與各社頭討論各自主要負責的大溪境內位置,讓繞境活動滲入大溪地區每1個村里,最後再陸續回到普濟堂恭祝關聖帝君聖誕,呈現了與其他地區廟會繞境活動,單一隊伍單一路線的不同之處,每年繞境時各社頭神將全數上街,打造了大溪神將窟的美名,成為臺灣著名的三大神將窟之一。
關聖帝君信仰和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深入民心,許多當地父母親會讓小孩子給關聖帝君做契孫,祈求保佑孩子平安長大。認契孫活動得到關聖帝君的同意後,廟方會象徵性地給孩子1個平安物品。每年農曆6月6日,普濟堂會於繞境活動前舉辦契孫聯誼參拜大會,此時契孫都必須回到廟方祭拜,並邀請各地契孫於繞境活動時前來參與盛會,感謝關聖帝君這1年來的照顧與庇佑。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發展至今已非單單的大溪地區的居民信仰,其中的社頭文化代表大溪早期居民從業結構,種種意涵讓普濟堂繞境活動成為桃園地區深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
每年繞境時各社頭神將全數上街,打造了大溪神將窟的美名,成為臺灣著名的三大神將窟之一。
同人社神轎。同人社為最早加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的社頭,其神轎造形每年求新求變,同時維持古老傳統。
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由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隨著各神轎隊伍遊街大溪地區,可象徵性的庇佑鄉里民闔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