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
奉天宮媽祖遶境於元宵舉行,轎隊於下午1時出廟並遶行新港的大街小巷,直到凌晨。圖為神轎前導隊伍出發實景。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嘉義縣新港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08月23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34788,23.55652
指定/登錄機關: 嘉義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90139776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本民俗係源起於奉天宮信徒組織「媽祖會」,地主為媽祖會會長,佃農則為其會員,每年利用媽祖會過爐的時間地主來宴請佃農,並商議明年租佃方式,後因民國48年(1959年)政府實施「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政策,最後由奉天宮統一管理媽祖會。正月15日當天,上午神轎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1點的開始遶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遶境之事,流程大致分為貼香條、號炮、通疏、點戲、媽祖出巡陣頭、入廟安座等,為新港地區一年一度重要民俗活動,本民俗因具有傳統性、地方性及文化性,爰予以登錄為民俗。

發展源流

媽祖為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新港奉天宮則為重要媽祖廟宇,香火鼎盛。其媽祖遶境活動則為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盛事,也反映了臺灣中部早期的歷史軌跡與文化脈絡。

新港媽的信仰與新港發展息息相關。新港原名「麻園寮」,為遍植麻園之地,原為笨港在笨港溪南岸,即笨南港的腹地,但清中葉時因笨港溪氾濫,笨南港淤積而無法作為港口,因此新港開始發展。新港的原名為「笨新南港」,其後略稱為「新南港」,之後更加簡化為「新港」。經過多次遷移和分類械鬥後,新港成為福建漳州居民集體遷移的地點,可視為笨港的延伸聚落。日治時期因稱新港的地方太多,所以就把港的水字旁去除稱為「新巷庄」,直到二戰後又恢復原名「新港」。不過,新港在歷史、文物、居民來源而言,是笨港的部分延續。

新港奉天宮的由來,據說與荷治時期,公元1621年船戶劉定國(生卒年不詳)自湄洲祖廟攜媽祖神像隨船護佑來臺有關。傳說,在安全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即臺灣海峽)後,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根據奉天宮說法,據說當時住持僧景端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地重建笨港媽祖廟。歷經12年,於清嘉慶16年(公元1811年)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為「奉天宮」。

奉天宮視其大媽為開臺媽祖正尊神像,平時供奉在廟裡,只有正月15元宵遶境或4年1度的18庄遶境活動等重大活動時才遶境。其神像坐於神轎,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遶行雲嘉2縣66庄活動。

新港奉天宮的「媽祖會」據記載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地主與佃農的方式來組成,地主為媽祖會會長;佃農則為其會員,每年利用媽祖會過爐的時間地主來宴請佃農,並商議明年租佃方式。現今媽祖會員們平時都各有自己的工作,但每當媽祖出巡遶境時,要來當媽祖的「轎腳」。正月15日元宵當天,上午神轎已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1點的遶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遶境之事,對新港人來說1年1度的元宵遶境意義是很重大的,這樣的活動由古笨港時期流傳至今將近有400多年的歷史。

主要特色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的活動是在元宵舉行。儀式活動從貼香條開始。奉天宮香條上書有『新南港奉天宮天上聖母擇於 月 日遶境平安』的字樣,用長條形的黃紙,在刻好的香條印版上踏印下來。貼香條有1個規矩,香條要貼直的,為媽祖在此休息;如果會從此地經過香條要斜著貼,而且傾斜的方向為神轎前進的方向。

貼完香條之後會放號砲,告知要參加元宵上元遶境的團體來到奉天宮前集合,每1號砲鳴放的間隔大約為15分鐘,參加遶境的團體一定要在第3響砲鳴放之前集合至奉天宮廟口,恭迎媽祖起駕,奉天宮的媽祖也要在第3響砲鳴放後出廟。

號砲後會發通疏告知境內眾神。通疏分為「出巡文疏」與「祈禳文疏」。當奉天宮的媽祖及眾神要出巡時,由奉天宮董事長著古裝擔任主祭,恭讀出巡文疏後,焚化於香爐內,表示已告知眾神,此時才可以將開臺媽祖及其他神像請動,交予各神明會的爐主,請至轎中安座準備出巡遶境。祈欀文疏則是媽祖回宮安座時讀唸,內容除了『安座』之外,還有祈求今年全境都能平安順利。

點戲是在每年媽祖出巡時非常重要的儀式。3號砲施放後,開臺媽祖的神轎會由姓何的宗親扛至媽祖大樓的戲臺前點戲。這雖然是很簡單的儀式,但內容卻隱含了一段新港的開發史,在嘉慶年間,原本奉祀開臺媽祖的《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笨港南岸的居民就遷往東邊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庄居住,此時的媽祖也隨著先民來到麻園寮,並寄奉於麻園寮肇慶堂土地公廟中,之後媽祖選上了現在這塊寶地要重建宮峨,並由地主何姓居民捐出這塊土地,在由66庄的居民合力興建奉天宮。所以媽祖感恩何姓居民獻了這塊土地的恩情,所以媽祖出巡時一定要給何姓的人扛出廟,之後才能交予開臺媽祖會的會員。

點戲後,媽祖開始出巡陣頭。新港奉天宮的信仰圈含66庄,範圍很廣,所以自然陣頭的數量眾多。但因時代的變遷,團員年齡有老化與後繼無人之隱憂,在以前媽祖出巡時的陣頭有很多,所以就以文館與武館來做其分別,文館有大鼓陣(聚聲社.聚英社.協和社)、北管(同樂軒.舞鳳軒.新義軒)、南管(清華閣)、崑曲(鳳儀社)、哨角(威恆團)等;武管則有獅陣(順武堂、協和堂、平和堂等)、十二婆姐和高蹺(飛雲社)等。

在下午1點出廟後,媽祖會遶行整個新港街面的大街小巷,直到凌晨,才會回到奉天宮廟前安座。此時也是這整個遶境活動的最高潮,所有的神轎會在廟口來回『犁轎』表示對媽祖的最高的敬意,新港的年輕人都會參加犁轎的活動,原來只是單純的三進三退禮,在新港可能來回十多趟。場內人員哨音高響,在旁的觀眾也隨著高聲歡呼,這也是新港媽祖遶境特色之ㄧ。
媽祖遶境第1天所到之處受成千上萬信眾擺香案、鑽轎底來祈求平安。
媽祖遶境第1天所到之處受成千上萬信眾擺香案、鑽轎底來祈求平安。
神轎會在廟口『犁轎』,神轎的來回衝跑,表示對媽祖的最高的敬意。
神轎會在廟口『犁轎』,神轎的來回衝跑,表示對媽祖的最高的敬意。
媽祖感恩何姓居民獻了這塊土地的恩情,所以媽祖出巡時一定要給何姓的人扛出廟,之後才能交予開臺媽祖會的會員。
媽祖感恩何姓居民獻了這塊土地的恩情,所以媽祖出巡時一定要給何姓的人扛出廟,之後才能交予開臺媽祖會的會員。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