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北勢寮保安宮

北勢寮保安宮
*
現存的保安宮舊廟建築為磚石木混合構造,是日治時期昭和2-4年(公元1927-1929年)重修完成的形制,目前已移至新廟後方安置。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屏東縣枋寮鄉中寮村保安路215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08月21日
創建/起源年代: 建廟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歷經多次遷徙重建,現今指定為文化資產的古蹟本體為昭和2年(公元1927年)所建。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59633,22.36159
指定/登錄機關: 屏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屏府文資字第0950164329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枋寮北勢寮「保安宮」開基至今歷經300餘年歲月,其救世度人之神蹟,不計其數,故其廟宇遇有毀損,莫不得到當地民眾傾囊出資,完成修建,是當地重要之信仰中心。保安宮有黃龜理、楊秀興、陳己堂之作品,藝術價值極高,牆體疊砌採地方性材料,呈現地方特色;木構架及雕刻、彩繪亦深具高度技術水平及藝術文化,並具備時代意義。

發展源流

北勢寮保安宮位於枋寮鄉中寮村,主祀保生大帝,是枋寮鄉三大聚落北勢寮之信仰中心。此地居民早在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即建廟奉祀保生大帝,而現今所見的保安宮舊廟樣貌則重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並於民國95年(公元2006年)遷移到現址。

枋寮位於屏東平原南端,背山臨海,早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據傳原是現今春日鄉原住民的居住地。清康熙年間,有漳州移民到此伐木為業,而官方興建軍船所用的木材也到此開採,以船運至大陸,匠人在此築寮居住而逐漸形成聚落。據保安宮廟史記載,此地保生大帝的信仰來自北勢寮的1位楊姓漁民夜間捕魚時望見岸上燈火,循跡所發現懸掛在樹上的白礁保生大帝香火;這有可能就是早期在此砍伐運送木材的匠人所攜帶的香火,在上岸時在偶然留下。漁民將香火帶回自宅供奉,而後陸續發生顯靈事蹟,使信徒逐日增加,後於雍正5年(公元1727年)眾人集資雕塑保生大帝金身,設立神壇奉祀。

當初居於此地的原住民遷往東部山地後,仍常常回到此地與平地人進行商業交易,故枋寮逐漸成為一商業集散地,到了乾隆年間已發展出街市。傳說於乾隆24年(公元1759年)時,清官府加徵田租而地方人民抗繳,鳳山縣官員前來壓迫百姓、並辱罵神祇,卻受保生大帝顯靈之神威懾服,此後信徒更加虔誠,並奉獻田地,由庄中仕紳12人組成大道公會,輪流耕作田地奉祀保生大帝。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北勢寮庄民發起募捐,在現今中寮村第4鄰的碾米廠舊址興建2間房屋,作為保生大帝的宮壇,並由楊家把自家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獻出,作為北勢寮庄共同奉祀的神祇。

同治6年(公元1867年),奉祀保生大帝的宮廟遷建到後來的保安宮舊廟址(中寮村保安路215號),並自此命名為「保安宮」。至日治時期,因廟體較為簡陋狹窄,庄中仕紳及信徒計議改建,於是在昭和2年(公元1927年)拆除重建,至昭和4年(公元1929年)竣工。此次重建聘請當時著名匠師以前後對場作方式施作,木雕裝飾精美華麗,至今仍保存完整,極富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

民國62年(公元1973年),廟宇曾因屋頂漏水而進行整修。但到了民國84年(公元1995年)時仍有漏水潮濕的問題,使廟宇脊梁毀損、安全有虞,且當時廟地所在即將實施道路拓寬計畫,經廟方董監事討論並向保生大帝擲筊准許後,議決在廟宇後方購地重建。另一方面,舊廟由當時名匠師施作,其中包括雕刻家黃龜理(1903-1995)的作品,是現今少數保存較好物件,值得整體保留,因此新廟於民國94年(公元2005年)在新購土地上竣工後,廟方於民國95年(公元2006年)舉辦「千人移廟」活動,將舊廟體移至新廟後方安置,即現今保安宮所在位址。現在保生大帝的奉祀與宮廟活動移至新廟中進行,持續作為地方人群的信仰中心,舊廟一方面將作為文物館或為信徒辦事的場所,一方面也作為文化資產整體保存,繼續見證此地保生大帝信仰與地方發展的悠久歷史。

主要特色

現存的保安宮舊廟建築為磚石木混合構造,是日治時期昭和2-4年(公元1927-1929年)重修完成的形制。當時廟宇的木結構與木雕裝飾特別採用前後對場作(「對場」又稱「拚場」,意指將待興建的同1座建築區分成左右或前後兩部分,分別由2組匠師負責施作),廟宇前側由漳州彬司派陳己堂(1880-1965)為大木匠師、本土匠師黃龜理為鑿花匠師,後側則由泉州溪底派鄭振成(生卒年不詳)與楊秀興(生卒年不詳)為大木匠師與鑿花匠師。4人都是當時建廟名匠,對場施作使兩位鑿花匠師在木雕裝飾上較量彼此的技藝與美感表現,展現各自風格特色,使廟宇更加精美華麗。對場作的建造需要充分財力聘請匠師,也需要有足夠的優秀匠師與建造團隊。臺灣在清代中晚期以後,移民聚落已有較長久發展與財力累積,本土匠師也逐漸茁壯,功力可與原鄉名師相抗衡,在匠師與經濟條件皆充沛的情況下,對場作建築在清末與日治時期達到高峰,北勢寮保安宮即是至今仍保存完善的1個代表例子。

北勢寮保安宮在近年又增建更加金碧輝煌的新廟,廟宇歷次修建以及裝飾上的講究,既是人群信仰虔誠的反映,也反映地方人群經濟能力的發展與提升。而保安宮舊廟因完整保存鑿花名匠黃龜理及楊秀興的木雕作品,因此更具藝術意義,也呈現出宗教建築作為展現人群信仰的場域。人們因信仰而投注財富興築、致力修繕華美,使寺廟也成為藝術展現的空間。

北勢寮保安宮除了每年固定於農曆3月15日,舉行保生大帝平安繞境儀式,也會在農曆5月2日的保生大帝得道日舉行全臺唯一的「送白鶴」儀式。當天信眾跟隨保生大帝神轎與用紙紮成的白鶴,由保安宮步行至北勢寮率芒溪附近海邊,面向福建白礁慈濟宮祖廟方向虔誠祭拜後,再引火焚燒白鶴。在道教文化中,白鶴具有長壽且遨遊天空、悠然來去的意象,相傳保生大帝得道後即是駕白鶴昇天,「送白鶴」儀式表現出當地鄉親感念保生大帝的慈心護佑,祭拜時面向福建白礁祖廟,也有榮歸故里、不忘本源的意義。
西施脊上以彩色玻璃剪黏為飾,廟宇的裝飾講究反映信眾的經濟能力。
西施脊上以彩色玻璃剪黏為飾,廟宇的裝飾講究反映信眾的經濟能力。
黃龜理匠師木雕作品,保安宮是黃大師少數碩果僅存的作品之一。
黃龜理匠師木雕作品,保安宮是黃大師少數碩果僅存的作品之一。
北勢寮保安宮近年增建更加金碧輝煌的新廟,圖為新建廟宇立面部分。廟方於民國95年(公元2006年)舉辦「千人移廟」活動,將舊廟體移至新廟後方保存。
北勢寮保安宮近年增建更加金碧輝煌的新廟,圖為新建廟宇立面部分。廟方於民國95年(公元2006年)舉辦「千人移廟」活動,將舊廟體移至新廟後方保存。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