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請關渡媽

請關渡媽
*
北臺灣許多聚落盛行迎請關渡媽祖辦理年例祭典。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2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領時期(西元1683年-1895年)
經 緯 度: 121.46397,25.11788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
公告文號: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2100200號函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各地區以年例或輪庄請「關渡媽」(複製分身60多尊,具黑面、軟身之特徵,並每年換外裝),持續百年以上,已形成北臺灣「關渡媽」之信仰圈。
2.請「關渡媽」習俗與日據時代大稻埕鼠疫有關,其後擴及除蟲、祈雨、防災、禦敵等功能,具有歷史性意義,並已結合成特殊之生活文化價值。
3.以關渡宮為中心,帶動整個信仰圈內(含雙北、基隆、宜蘭、桃園等),高頻率之大小祭典及遶境活動(每年300件以上),已蔚為北臺灣媽祖信仰之最大特色。
4.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且保存團體適任持續傳承與發揚,值得登錄保存。

主題導覽

關渡宮是北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媽祖廟,因而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的俗語流傳,歷史悠久與許多靈驗事蹟流傳,使得關渡媽祖的信仰遍及北臺灣,許多地方都會迎請關渡媽祖,尤其是最受崇信的二媽幾乎終年都在外地受信徒迎請,關渡媽祖有迎到哪就平安到哪的說法,因而關渡媽祖有「太平媽」或「平安媽」之稱,更被尊稱為「北臺境主」,各聚落請關渡媽祖的祭典日期固定,成為了聚落的「年例」祭典,祭典作為聚落一年之中重要的年中行事,使信仰與祭儀深入影響人民節期作息,引導地方歲時作息,請關渡媽祖的年例聚落散布北臺灣,各地族群與地域差異呈現在民俗活動的展現,各地的年例祭典形塑請關渡媽祖成為北臺灣媽祖信仰的一大特色。

發展源流

關渡宮是以地名為廟名,根據《諸羅縣志》所記,清領康熙51年(西元1712年)通事賴科糾眾創建關渡宮,當時稱為「天妃廟」,清領康熙54年(西元1715年)改建為磚瓦建築,諸羅知縣周鍾瑄提名「靈山」,而改稱為「靈山廟」。

靈山廟在清領康熙58年(西元1719年)遷建山麓,清領乾隆46年(西元1781年)由管理人鄧大任倡議調整廟宇座向,清代有幾次重修紀錄,直到日本領臺後,日軍認為關渡宮藏有抗日份子,日治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廟宇遭受兵焚,隔年由董事林大春、翁源隆發起募款,黃興遠獻出廟地,重修落成後取廟名為「關渡宮」,民國42年聘請黃龜理主持重建,奠定了現今關渡宮的廟貌。

關渡宮最為人們所崇信的是正二媽(關渡宮編號為「關渡媽」),地方相傳正二媽神像是隨著水流漂到五分港(約今日承德路七段與北投焚化廠間),農民在岸邊拾獲媽祖神像,先供奉在唭哩岸慈生宮,清領乾隆46年(西元1781年)慈生宮重修,將媽祖神像寄祀在關渡宮,爾後神諭指示要留在關渡宮,因而唭哩岸慈生宮每年農曆正月請正二媽回廟駐駕。正二媽在日治初期受到日軍焚廟的影響,使得表面呈現黑色,且右眉處留有日軍刀劈的痕跡,經蛇仔形民眾搶救,神像才得以保存,人們視此為神蹟而加深對正二媽的信仰,形成今日八里區龍形里迎正二媽的年例祭典。

北臺灣迎請關渡宮媽祖,年復一年,相沿成習,祭典日期固定形成年例,所謂的年例是指依照慣例所舉行的例行性祭典,是聚落一年最重要、盛大的祭典,民國40年代,臺灣省政府推動統一祭典、節約拜拜政策,政府對於民俗祭典的管控,衝擊祭典的維持或被迫更改,許多祭典的舉辦時間集中到農曆三月廿三日,關渡宮為了提供廣大信徒迎請媽祖,增加媽祖神像,尤其是粧塑許多的正二媽分身神像,形成今日關渡宮正殿供奉數十尊媽祖神像的情形,在這些正二媽神像中,最主要的是「關渡貳媽」,這尊神像是民國50年代關渡宮委托泰山佛具店在廟內參照正二媽當場粧塑,由關渡貳媽替代正二媽接受信徒的迎請,而正二媽則常祀在廟中。

主要特色

請關渡媽為北臺灣共同的信仰活動,每一處年例請關渡媽祖都是地方文化的展現,信仰祭儀深入影響人民節期作息,一代傳承一代,早已成為這些年例聚落的地方傳統,簡有慶在《關渡媽祖信仰及其年例變遷研究》探討各年例聚落的形成、制度、區域差異、發展變遷,整理出關渡媽祖信仰的興起因素,包括一為平息瘟疫,二為除蟲、保禾苗、祈雨、抗澇,三為阻絕風災、漁業安全,四為抵抗外患,五為綏靖地方。迎請關渡媽祖的區域大致上包括有關渡宮五角頭(臺北市北投區、新北市淡水區竹圍)、東北角(新北市雙溪區和貢寮區)、北海岸(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基隆市)、瑞芳區、汐止區、平溪區、士林區、內湖區、舊臺北市區(艋舺、加蚋庄、大稻埕、中山區)、海山(中和區、永和區、土城區、板橋區等)、新莊區、三重區、蘆洲區、五股區、桃園市、宜蘭縣、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等地區。

從上述可以看出迎請關渡媽祖涵蓋整個北臺灣,查閱關渡宮的出入駕紀錄,幾乎每日都有地方迎請關渡媽祖,尤其作為正二媽分身的貳媽從農曆正月初五至十二月十九日,一年之中在關渡宮內的時間短暫,甚至有一回廟就立即被信徒迎請出廟的情形。

年例聚落迎請關渡媽祖,先向關渡宮「刈單」登記迎請媽祖,北臺灣許多年例聚落或是聯合刈單、或是聯庄迎請而分壇祭祀、或是發展出接力輪祀的「上流下接」模式,「上流下接」是年例聚落前往上一處年例聚落迎請關渡媽祖,關渡媽祖一庄接過一庄,由最後一處迎請關渡媽祖的年例聚落將關渡媽祖送回關渡宮。

年例聚落請關渡媽祖回到聚落,駐駕在地方宮廟或紅壇,關渡媽祖駐駕期間,信徒會向媽祖乞物,尤其是乞求媽祖神像上的摺扇、手帕、花,因為正二媽與許多媽祖神像皆是尺寸碩大的軟身神像,軟身神像的關節可以活動,可以像真人一般穿戴,所以手中握著摺扇、手帕,信徒相信這些物件有著靈力,能獲得媽祖庇佑,乞得者在來年年例祭典時要準備新的摺扇、手帕獻給媽祖,形成請關渡媽祖的特色儀式。


關渡宮正殿供奉數尊尺寸碩大的軟身媽祖神像。
關渡宮正殿供奉數尊尺寸碩大的軟身媽祖神像。
九份請關渡媽祖源自日治時期的瘟疫,遶境隊伍穿過山區隧道。
九份請關渡媽祖源自日治時期的瘟疫,遶境隊伍穿過山區隧道。
澳底仁和宮六年一次請關渡媽祖過火。
澳底仁和宮六年一次請關渡媽祖過火。
嗄嘮別(北投區桃源)迎請關渡媽祖的報馬仔,妝扮特殊,具地方特色與獨特性。
嗄嘮別(北投區桃源)迎請關渡媽祖的報馬仔,妝扮特殊,具地方特色與獨特性。
換取關渡媽祖手中的摺扇與手帕(攝於蛇仔形年例祭典)。
換取關渡媽祖手中的摺扇與手帕(攝於蛇仔形年例祭典)。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