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

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
*
土城義塚大墓公為土城、板橋、中和的信仰中心,今日仍傳承著三區輪值辦理中元祭典。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新北市土城區忠義路6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4年10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領時期(西元1683年-1895年)
經 緯 度: 121.44085,24.96818
指定/登錄機關: 新北市
公告文號: 新北府文資字第10818202312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在華夏文明裡,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這種鄉厲祭祀起源於超渡清領時期死難的無主亡魂,具有緬懷先民墾拓之意義,且深入庶民生活由來已久,具傳統性。
2.自清領以來即由舊擺接堡十三庄內分三區輪值主辦,對應至今而成為土城、板橋、中和地區之民間信仰活動,為新北市境內現存少數分區輪普之中元祭典,具地方性。
3.祭典活動源自祭祀清領民變械鬥而死之亡魂,深具地方開發史之意義,此活動自清領由「神明會大墓公」統籌延續至今,有傳承意義,具歷史性。
4.自清領起即已形成分區輪普之傳統,相沿成俗,且祭典富含豐厚的民俗信仰文化價值,具文化性。
5.歷來形成每年為時三天的盛大祭典行事及傳統釋教科儀,深具特色,並由地方首長帶領普渡儀式,官民結合,具典範性。
6.為全臺少見之社區墓地公園化,且公園內仍可見昔日先民墳墓,公園之開放空間已成當地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公園、大墓公等文化地景具獨特性。

主題導覽

土城義塚大墓公創立於清領乾隆54年(西元1789年),祭祀乾隆末年以來因民變、械鬥死難的難民,祭祀範圍廣及現在的土城、板橋、中和,是清代擺街十三庄的信仰中心,也是臺北盆地重要的鄉土信仰。清代以來由三區共同管理大墓公,形成分區輪值主辦祭典的輪祀制度,每年由輪值區的爐主、四大柱負責辦理中元祭典,延請釋教法師進行科儀,每年的祭典多加以隆重祭祀,百年來發展成為臺北最盛大的普度活動,今日中元祭典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一日請神、十二日至十三日法會、十四日送神,土城義塚大墓公見證舊擺接堡的聚落開發歷史,每次的中元祭典都展現土城、板橋、中和的集體記憶,共同緬懷先人的墾拓。

發展源流

漢人在臺的開發史有許多單身隻影者渡臺,天災人禍、疫病傳染、族群衝突,導致許多先民罹難,人們對這些無後代祭祀或非自然死亡的亡魂存有敬畏之心,出自於憐憫,各地廣設義塚,由官府、紳商捐地,提供百姓埋葬,亦收埋無能力埋葬之孤貧者,或收埋無主枯骨遺骸,官方也為殉難之官民立義塚安葬,形成一片魚麟疊葬的塚山,或是集堆成墳,信仰觀畏懼孤魂作祟危害地方,是故為求地方平安,發展出祭厲、祭義塚、普度等祭祀行為。

土城義塚大墓公祭祀範圍包括土城、板橋、中和,這範圍在清代屬於擺接堡,擺接堡位於臺北盆地南方,從歷史文獻的記載可知,漢人最晚在清領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開始入墾,清領乾隆初年出現「擺街庄」,隨著漳州人大量入墾,聚落迅速發展,形成以漳州人為主的十三庄,十三庄分佈於土城有六庄、板橋有三庄、中和有四庄,清領乾隆51年底至53年初(西元1786年-1788年)發生林爽文事件,這場清領時期臺灣規模最大、波及範圍最廣的民變,擺接堡也受到影響,擺接堡十三庄在清領乾隆54年(西元1789年)設置義塚,埋葬因林爽文事件死難者。

漳州人為了爭取生存資源、壯大實力,與泉州人發生械鬥,也造成許多先民死難,其遺骨也收至義塚之中,且隨著漳州人在土城埤塘地區開墾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漳州人向大墓公祈禱後,原住民遷離,漳州人感念大墓公靈驗而凝聚成信仰之共識。清領大墓公的經營管理是由十三庄共推董事負責,日治時期改由土城、枋橋(今板橋)、枋寮(今中和)之地方首長擔任管理人,地方首長出任管理組織的要職一直延續至民國100年。

大墓公為擺接堡十三庄的信仰中心之一,中元祭典自清代以來由三區輪值,今日輪值區以卜筶的方式,從現任里長中卜選出爐主與主會、主醮、主壇、主普這四大柱,爐主除負責中元祭典之外,還要負責土城義塚大墓公一年之中的各項祭典,四大柱則主要協助爐主籌備與執行中元祭典,而實際的祭典辦理則由財團法人新北市神明會義塚大墓公基金會負責。

主要特色

中元祭典在前一年的農曆五月、六月間,會卜選出值年爐主與四大柱,爐主與四大柱等值年區信徒在農曆七月十一日上午前往三區各廟請神前來鑒醮。午後開始佈置會場,在大墓公公園立起燈篙,燈篙為三根篙竹,懸掛七星燈、神幡、七層幢幡,燈篙下放置水車藏與血車藏,醮壇內佈置三寶壇、三界壇,懸掛飛聯、信徒祈福的醮燈,壇中擺放醮首及董事會等頭人的斗燈,醮壇的門外擺放糊紙普陀巖,左右兩側為山神、土地神,職司守護壇場,寒林院與同歸所紙厝提供孤魂暫時棲身之所。

中元祭典的第一場儀式為農曆七月十二日子時的「發表」,法師率領頭人祭拜並誦念表文,焚燒表文傳達給諸佛菩薩、三界眾神,宣告中元祭典的開始,早上進行請佛、豎燈篙、安六神科儀,請佛是法師在三寶壇奉請諸佛菩薩與三界眾神的降臨,之後依序參拜醮壇內的三界壇,以及醮壇外的糊紙普陀巖、山神與土地公,再前往參拜大墓公與土地公,法師一一啟請,再到燈篙下啟請燈篙神,並敕淨燈篙、張貼榜文,最後回到醮壇外的寒林院、同歸所紙厝前,召請亡魂前來,因為主要啟請三寶、三界、觀音菩薩、燈篙、寒林院、同歸所這六處,所以科儀稱為「安六神」。

釋教二朝普度法會拜誦十卷《梁皇寶懺》,農曆七月十二日傍晚進行放水燈,陣頭、信徒等人在法師帶領下,隊伍浩浩蕩蕩前往河邊,在河邊施放眾多的水燈,信徒在岸邊燒更衣、手持燈籠,同時立起高聳的水燈排,法師誦念牒文,使亡魂從水中上岸,更換新衣後循著光亮前往法會現場。

農曆七月十三日中午法師率領頭人在三界壇進行敬三界科儀,向三官大帝稟告法會的功德,並祈求賜福,值年區在午後於大墓公前方排設普度筵,午後法師將醮壇外的普陀巖、寒林院、同歸所移出,法師在醮壇外搭設的施食臺進行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將普度供品化成無限,祭祀所有的亡魂,施食結束後法師進行謝壇,謝壇後開始整理空間,晚間在孤棚上跳鍾馗,奉送亡魂不要滯留。農曆七月十四日將所請的三區眾神送回原廟,整個中元祭典便告圓滿結束。


燈篙是指引亡魂前來的重要設施,普渡結束後會撤下七星燈、神幡、七層幢幡。
燈篙是指引亡魂前來的重要設施,普渡結束後會撤下七星燈、神幡、七層幢幡。
普陀巖上面有觀音菩薩、護法等數尊神像,用意為奉請觀音菩薩接引眾生,護法守護醮壇。
普陀巖上面有觀音菩薩、護法等數尊神像,用意為奉請觀音菩薩接引眾生,護法守護醮壇。
法師在失食臺上進行伽焰口施食科儀,參與民眾在臺下爭搶法師所撒的供品、零錢。
法師在失食臺上進行伽焰口施食科儀,參與民眾在臺下爭搶法師所撒的供品、零錢。
土城大墓公前方排設普度筵。
土城大墓公前方排設普度筵。
孤棚上擺放孤飯,使亡魂能享用。
孤棚上擺放孤飯,使亡魂能享用。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