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
*
金門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莒光路122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3年03月3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明永曆6年(公元1652年)
攝影者: 尋秘金門
經 緯 度: 118.31674,24.43307
指定/登錄機關: 金門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教社字第092001570號
資產保存者: 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發展源流

金門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對於被稱為「內武廟」的後浦武廟,在地人所說的「外武廟」則座落於後浦西門外,俗稱「馬舍宮」;奉祀關聖帝君之座騎赤兔馬及部將馬伕等,並以韓王爺為主神,且被居民視為西門境之境主。目前所在位置並非原址,而是因馬路拓寬工程再遷移重建之所在。

相傳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6年(公元1652年),是鄭成功(1624-1662)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興建。依據清代林焜熿(生卒年不詳)纂寫、其子林豪(1831-1918)續修、成書於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並於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刻印出版的《金門志》記載:「關帝廟,在後浦右營署旁。西門亦有廟。」文中所說的「後浦右營署」,就是「鎮標右營游擊署」,所在位置就是現在的陳氏家廟,而「關帝廟」正是現在的後浦武廟。

根據創刊於民國17年(公元1928年)的金門在地刊物《顯影》月刊第2卷〈關帝交運〉報導,後浦武廟曾在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因為被當作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煙,關聖帝君的神像也被暫時移往北門上帝宮存放。其後,約自民國15年(公元1926年)起,全國各地興起破除迷信之風,許多廟宇和神像都被破壞損毀;民國19年(公元1930年),上海陳步雲(生卒年不詳)與地方號稱革新份子,以「破除迷信」為名,不但搗毀武廟中的許多神像,還霸佔廟宇作為私人用途。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並進駐金門後,才收回廟宇,又相繼作為軍政府和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辦公場所使用;民國57年(公元1968年)出版之《金門縣志》也記載著「在後浦舊右營署旁,係就原有關帝廟,增設岳武穆王神位,春秋致祭如儀,今為民用物資供應處。」直到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才歸還給武廟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73年(公元1984年)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重修,民國76年(公元1987年)又再度重修而成今日武廟之面貌。

經過多次的破壞與重建,已經很難從後浦武廟現有的建築形制推想當年作為官祀廟宇的榮景,但至今仍高掛正門之上的「聖旨」牌匾卻正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

主要特色

後浦武廟的平面格局為二落式建築,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為承重強構造的1種設計,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直接擱在山牆的構架方式,是街屋常見的構造方式),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和平砌石牆。歷經多次重建,武廟中所留存之古物並不特別多,其中以正殿臺基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御路石」最具特色。「御路石」又稱為「斜魁」、「龍陞」、或「螭陛」,常雕以雲龍,主要出現在皇家宮殿中。因宮殿的中軸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所以就把階梯中央做成斜坡,並雕上代表皇帝的雲龍圖案以示尊貴;皇帝進出乘轎經過其上,兩側石階才是讓其他人行走之處。後浦武廟的御路石,可能是道光年間重建時所留下。

民國57年(公元1968年)出版之《金門縣志》中關於後浦武廟有段文字說明「金門無文廟,然有武廟,信仰極普遍,有山西夫子、關聖帝君、關夫子、關公諸稱,其從屬有關平、周倉二神。」即點明了關帝信仰自清代起在金門地區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金門4月12日迎城隍的繞境神明隊伍中,緊接著「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神轎後出場的,正是後浦武廟的關聖帝君神轎,亦彰顯出關聖帝君在金門地區神明中的重要地位。

後浦武廟中有塊立於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的「重建武廟捐題碑記」,其位於武廟右迴廊壁上,為花崗岩材質,高約為2.26公尺、寬約為0.9公尺,原碑上無題,額刻「重建武廟」4字,有邊框花飾。這塊碑文記載道光年間清軍上從福建水師提督施得高(生卒年不詳),下至戍臺班兵、換回班兵共捐得當時銀錢,而於後浦西門興建武廟,也突顯了後浦武廟作為官祀建築的地位。

後浦武廟的祭祀管理,是由後浦地區每年輪流主辦浯島城隍廟迎城隍祭典之「輪值境」(後浦地區分為東、西、南、北共4門境,各有被尊稱為「境主」之主祀神明與境主廟宇)負責;從該年5月1日過後,到隔年5月1日之前,所有的祭典活動,都由負責門境之境主廟宇主辦,例如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即由北門境的北鎮廟(境主玄天上帝)負責。而後浦武廟關聖帝君的聖誕為農曆5月13日,正是農曆5月1日後輪值境第1個要負責辦理的醮慶活動,祭典內容包括隆重的道教敬獻科儀、和酬謝神明護佑的傀儡戲演出。
後浦武廟的御路石,可能是道光年間重建時所留下,階梯中央做成斜坡,並雕上代表皇帝的雲龍圖案以示尊貴。
後浦武廟的御路石,可能是道光年間重建時所留下,階梯中央做成斜坡,並雕上代表皇帝的雲龍圖案以示尊貴。
後浦武廟的平面格局為二落式建築,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和平砌石牆。
後浦武廟的平面格局為二落式建築,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和平砌石牆。
至今仍高掛正門之上的「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
至今仍高掛正門之上的「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

文獻資料

  • 1.(淸)林焜熿(1995)。《金門志:十六卷》。《臺灣方志集成》淸代篇,第1輯,第38卷。高賢治主編。臺北市:博愛出版。頁55。
  • 2.陳漢光總編修(1968)。《金門縣志(上冊)》。金門縣:金門縣文獻委員會。頁338-357。
  • 3.唐蕙韻、王怡超(2009)。《金門縣寺廟裝飾故事調查研究》,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 4.張家麟(2008)。〈從關羽到關聖帝君—論關公信仰形成與發展〉,刊於《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蘭臺出版社。頁175-198。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