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西本願寺輪番所、遺跡(參道、本堂、御廟所)

西本願寺輪番所、遺跡(參道、本堂、御廟所)
*
輪番所建於大正13年(公元1924年),為當時和尚宿舍,乃傳統日式木造建築。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長沙街2段與貴陽街2段間)之廣場用地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02月2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13年(公元1924年)
攝影者: 陳曉偉
經 緯 度: 121.50871,25.04425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13901號
資產保存者: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1.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目前仍留存本堂臺座遺跡、地窖臺座、參道、鐘樓、樹心會館、輪番所之當時完整配置狀況,乃了解日治時期佛寺建築之重要資訊,具稀少性及宗教學術之保存價值。

2.輪番所建於大正13年(1924年),為當時和尚(或住持)宿舍,乃傳統日式木造建築,其後略有增修。

3.地窖為1933年前大殿舊臺基殘蹟,具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西本願寺是臺灣日治時期建於臺北市新起町的淨土真宗寺院,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本堂於昭和5年(公元1930年)開工,臺基內部曾有許多住戶將其分隔成多戶住家使用。戰後本堂轉為中華理教總會之佛堂使用,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發生火災,上部的木造殿堂皆被燒毀,目前僅存有1層樓高的臺基,以及階梯和部分欄杆、扶手等;其於只剩下參道、輪番所、鐘樓和樹心會館等遺跡。

民國94年(公元2006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民國99年(公元2011年)5月起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開始整修,民國102年(公元2014年)3月臺北市文獻會遷入西本願寺廣場。

輪番所即為真宗本派本願寺輪番(似住持)之宿舍,初建於大正13年(公元1924年)5月。建築之工事負責人為大石熊太郎;監工為浦田永太郎氏。興建緣由大正13年(公元1924年)1月11日午前2時,原本派本願寺內之集會所鄰室客房(當時的假輪番所)自浴室部分發生大火,造成集會所事務客室(假輪番所)及炊事場80餘坪燒盡。故而後任之佐佐木輪番繼而興築1棟獨立的輪番所,於同年5月著手,9月初竣工。

參道為本堂與山門之間的道路,目前山門已不存在。御廟所之地窖為昭和8年(公元1933年)前大殿舊臺基殘蹟,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燒毀, 僅存臺基與存放骨灰之地下室。

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可惜本堂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因大火燒毀,留下本堂基臺、參道、輪番所、鐘樓和樹心會館等遺跡。

日治時期的臺北西本願寺,除了做為淨土真宗的宗教空間,也是當時市民另一種形態的公共空間。淨土真宗在佛寺內舉辦手工練習會,教大家裁縫和織衣、插花的教學活動,廣邀臺北市婦女來參加;當時重要的宗教團體臺灣佛教婦人會,總部也設在西本願寺內;除此之外這裡也辦了很多演講,也就是說坐落於西門町的西本願寺除了具備宗教功能,還有社教功能。另一方面,西本願寺也是市民辦理喪禮的場所之一。此座西本寺院,不但展現其宗教意涵,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的痕跡。

主要特色

西本願寺最先建置完成的是「御廟所」,於日大正11年(1922年)完工,為木造建築,屋頂為歇山重簷式,尖頂四坡水,包覆銅板,尚有九重相輪,入口為圓弧形的「唐門」樣式。「御廟所」於日昭和50年(公元1975年)大火中被燒毀,目前保留僅存的磚造臺基與地下室。

「輪番所」為西本願寺住持的住宿所在,建築主體主要為磚造結構、隔間地板、木造梁柱。屋頂為四坡水,牆身為雨淋板式構造,部分內牆仍留有編竹夾泥之牆體構造。在外有日式的「和小屋」屋架系統所構成,與日式木造住宅的建築結構相似,展現出日式建築的風格。

「本堂」則為西本願寺的主體建築,考量防護蟻害,採用鋼筋混泥土建造而成,殿堂部分面向東,以木造,朝著臺灣總督府位置方向。整體大小約為300餘坪,正面七開間,縱深亦為七開間,臺基較一班佛寺高,且階梯分為2段,以洗石子裝式欄杆。門廊,又稱為「向拜」,亦以洗石子裝飾欄杆和扶手。中間的三開間設有雙折4扇的雙開門,兩側廊道鋪設地磚。室內則分為「外陣」和「內陣」,內陣設置佛壇安放佛像;外陣則作為禮堂,作為禮拜空間。臺基內部有許多功能性空間,如圖書室、會議室、娛樂室等。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發生火災,木照殿堂全部凹毀,目前修復只回復既有臺座,保存意象。

「參道」是前往本堂參拜的道路,完成於日昭和23年(公元1934年),鋪天然石子,修復時以遺跡保存,部分損毀之處以相似石材填補。

今日西本願寺建築群皆已修復完成,並活化再利用為不同的功能。本堂目前因為僅剩基臺遺跡,修復後做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的辦公空間。輪番所為傳統之日式宿舍建築,建物已納入「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由民間團隊再利用經營中,目前輪番所的進駐廠商是「八拾捌茶」,在輪番所中經營茶館。
西本願寺目前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保存管理。
西本願寺目前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保存管理。
御廟所則是存放遺骨的地方,後來被稱為「地窖」。
御廟所則是存放遺骨的地方,後來被稱為「地窖」。
輪番所屋頂為四坡水,牆身為雨淋板式構造,部分內牆仍留有編竹夾泥之牆體構造。
輪番所屋頂為四坡水,牆身為雨淋板式構造,部分內牆仍留有編竹夾泥之牆體構造。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