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由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社頭是當地居民依各行各業所一同組成社團組織,發展至今已經有30多個社頭組織。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124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1年12月2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始有普濟堂,大正3年(公元1914年)後開始每年於關聖帝君聖誕舉辦祭祀繞境活動。
攝影者: 愛伯特
經 緯 度: 121.28610,24.88657
指定/登錄機關: 桃園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01062626、1011060204、1011004750、1020058714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關聖帝君是全國性的大神供奉,祭典活動主要由儒教三獻禮、齋教科儀與民間迎神繞境儀式所組成,為其他地方少見之廟會形式,深具文化性。
2.普濟堂近百年的發展是起於民間私人供奉,而鸞堂運作是經建廟走向公眾信仰,以至成為地方上重要的慶典,變遷過程階段分明,深具歷史性與傳統性。
3.祭典活動起源於日治時期,由地方具有行業特色之「社頭」組織為主體舉行繞境活動,且與他地關公信仰有別,具鮮明地方特色與典範性。
4.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組織健全,辦理相關活動熟稔,經年有成,足以適任保存工作。
5.普濟堂關聖帝君繞境為北臺關公信仰極具特色者,尤其社頭文化更為全臺所獨有,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等特色。

發展源流

大溪普濟堂起源於民間私人供奉,歷經鸞堂運作,於大正3年(公元1914年)開始在關聖帝君聖誕日舉行繞境儀式,活動初期規模較小。其鸞堂信仰中的扶鸞儀式約於昭和初年(公元1926年)結束,普濟堂開始朝向公眾廟宇發展,並隨著每年農曆6月24日的關聖帝君聖誕繞境儀式擴張其影響力及信仰圈,成為大溪區及復興區重要的神明信仰,更是全區每年最重要的宗教慶典活動。

普濟堂繞境儀式與大溪地方居民自主成立的社頭組織關係密不可分。在大溪地區樟腦業沒落之後,地區仕紳結眾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因無法順利尋得礦脈,遂請關聖帝君點坑位,果然獲金無數,幫助投資者、工頭及工人採金致富。為感念關聖帝君保佑,赴九份採金者集資為關聖帝君雕建神轎,並於大正6年(公元1917年)組成同人社參與繞境。

同人社加入後,引起大溪居民關注,地方陸續以職業、聚落為基礎成立社頭。在日治時期短時間內,大溪地區即成立15個社頭參與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活動。至今,繞境活動已擴大至32個社頭參與。繞境活動開始之前,普濟堂依循古禮舉行三獻禮,由主祭者、禮生及陪祭者共同祭祀。祭典開始時鳴炮、鳴鐘九響、擂鼓三通,象徵儀式展開;隨後向堂外稟奏行九叩首禮,迎神入堂,再向關聖帝君行上香禮,呈獻祝文、恭讀祝文、行祝壽禮後焚呈祝文,儀式莊嚴隆重。完成祭典後,繞境活動正式開始,職年的爐主與副爐主背負關聖帝君官印與聖旨,象徵關聖帝君奉旨出巡,隨繞境隊伍遊街大溪地區,庇佑鄉里平安。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繞境活動已有百年歷史,最初由鸞堂自行舉辦,隨著社頭組織增多,規模及參與人數逐漸擴大,原本一天可完成的繞境,逐漸發展成自農曆6月23日起、為期兩天的大型慶典,每年都吸引全臺各地信眾前來參與。這不僅展現了宗教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緊密連結,也凸顯普濟堂關聖帝君繞境活動在地方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信仰,象徵大溪居民從以家族、血緣為認同基礎之傳統,轉向以土地與人際網絡為核心的在地認同。當年支持普濟堂立廟並參與廟務的仕紳,雖來自不同家族,但因商務與公益往來而團結,共同敬奉具商人守護象徵的關聖帝君,重塑地方人際脈絡連結,凝聚在地居民對大溪土地的歸屬感,映照出臺灣社會過往移民者重血緣、在地人重地緣的轉變過程。

主要特色

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是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的最大特色。社頭是當地居民依各行各業一同組成社團的組織,發展至今已經有32個社頭,每個社頭皆有其代表性。樂安社以人際網絡為主,是大溪最早成立的社頭。興安社由大溪街區的零售商人所組成,因而俗稱生意人社,繞境時社內大算盤成了該社最具代表的象徵。協義社是由大溪區木器同業組成,社內最特別的陣頭為墨斗陣,以彰顯墨斗為木器業的生財工具。慶義社是由協義社分支而來,早期做木匠跟做土水(建築)的人屬於同一個社團,後來做土水的人才獨立出來成立。樂豳社由頭寮竹篙厝地區的有錢人發起成立,相傳這群發起樂豳社的有錢人多是養豬起家,才以樂「豳」社為名。由此可見大溪地區社頭成立,深入民間日常生活各行各業,與其他地區信仰所組成的神將隊不同,造就了全臺僅有的社頭文化。

繞境時各社頭會有主要劃分的責任區域,因近年參與繞境社頭的擴張,繞境的先後順序與區域,在繞境前普濟堂管理委員會,會與各社頭討論各自主要負責的大溪境內位置,讓繞境活動滲入大溪地區每一個村里,最後再陸續回到普濟堂恭祝關聖帝君聖誕,呈現了與其他地區廟會繞境活動,單一隊伍單一路線的不同之處,每年繞境時各社頭神將全數上街,打造了大溪神將窟的美名,成為臺灣著名的三大神將窟之一。

關聖帝君信仰和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深入民心,許多當地父母親會讓小孩子給關聖帝君做契孫,祈求保佑孩子平安長大。認契孫活動得到關聖帝君的同意後,廟方會象徵性地給孩子一個平安物品。每年農曆6月6日,普濟堂會於繞境活動前舉辦契孫聯誼參拜大會,此時契孫都必須回到廟方祭拜,並邀請各地契孫於繞境活動時前來參與盛會,感謝關聖帝君這一年來的照顧與庇佑。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發展至今已非單單的大溪地區的居民信仰,其中的社頭文化代表大溪早期居民從業結構,種種意涵讓普濟堂繞境活動成為桃園地區深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
每年繞境時各社頭神將全數上街,打造了大溪神將窟的美名,成為臺灣著名的三大神將窟之一。
每年繞境時各社頭神將全數上街,打造了大溪神將窟的美名,成為臺灣著名的三大神將窟之一。
同人社神轎。同人社為最早加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的社頭,其神轎造形每年求新求變,同時維持古老傳統。
同人社神轎。同人社為最早加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的社頭,其神轎造形每年求新求變,同時維持古老傳統。
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由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隨著各神轎隊伍遊街大溪地區,可象徵性的庇佑鄉里民闔家平安。
大溪普濟堂的繞境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由各社頭所組成的繞境隊伍,隨著各神轎隊伍遊街大溪地區,可象徵性的庇佑鄉里民闔家平安。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