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全臺唯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產保存獎‎的寺廟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
地 址: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經 緯 度: 121.51555,25.07307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
開放時間:
上午6時30分至下午10時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service@baoan.org.tw
諮詢專線: (02) 2595-1676

景觀價值

大龍峒保安宮以廟宇的裝飾藝術聞名,廟內保有陳應彬、郭塔、潘麗水、洪坤福等臺灣當代藝術大師的木作、彩繪、交趾陶作品,建築精細、裝飾多元,是深具藝術價值建築。保安宮民國84年(公元1995年)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邀請國內外優秀匠師、學者共同參與,以科學性的非破壞性檢測方法,補足傳統目視敲擊方式,以進行古蹟木料損壞檢測與新料選擇,修復過程深受各界矚目,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中脫穎而出,榮獲「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殊榮,是臺灣古蹟修復典範。

歷史沿革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奉祀的醫神,又有「大道公」、「吳真人」等名稱,仙逝後奉祀為地方神祇,並在今福建白礁鄉建廟,公元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慈濟宮」。保安宮創建相傳自清乾隆7年(公元1742年)福建同安人渡海來臺,因民眾普生瘴癘(受到瘴氣襲擊的疾病),遂返鄉至白礁鄉慈濟宮,乞求分靈保生大帝香火到大龍峒。清嘉慶10年(公元1805年)開始建廟,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建廟完成,成為大龍峒地區同安人信仰中心。保安宮落成後傳聞剩下一些建材,由當時富戶合資承購,建造現今保安宮右側哈密街馬路旁共44間店鋪,即「四十四坎」古地名由來。民國84年(公元1995年)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復工程,還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特色導覽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7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保安宮建築格局

大龍峒保安宮前殿 大龍峒保安宮前殿屋頂為中國傳統宮殿廟宇的歇山重簷假四垂,是臺灣寺廟最高等級作法,上下簷之間有水車堵(就是牆上靠近屋簷的水平修飾),通常會放置剪黏、交趾陶或泥塑加以修飾。建築也反映移民籍貫背景,如屋頂採用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展現傳統閩南式風格;地面及牆面上砌上寬而扁的紅磚紅瓦,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都伸出龍頭,為同安、漳州及泉州一帶手法。

2大木匠對場作

保安宮大修正殿(左)保安宮大修正殿(右)

日治時期大正6年(公元1917年)保安宮大修時,由陳應彬(公元1864年-1944年)與郭塔(生卒年不詳)兩位名師對場興修,由正殿中線對分,兩位匠師各自發揮木作特色,各顯神通、十分精細。

3正殿壁畫

大龍峒保安宮正殿四周壁畫 大龍峒保安宮正殿四周壁畫,均出自臺南名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1995年)之手,完成時期為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每幅壁畫均構圖嚴謹,且用色華麗又典雅,深具老練筆觸。主題有中國古代的神話與歷史故事,可視為潘麗水重要代表作之一。

4嘉慶年間龍柱

保安宮三川殿兩邊的龍柱保安宮三川殿兩邊的龍柱

保安宮三川殿左右兩邊的石雕作品十分豐富,而寺廟內的龍柱分別於清嘉慶9至10年(公元1804-1805年)所作,是保安宮最早期的石雕作品。三川殿大門繪製的秦叔寶、尉遲恭兩尊門神則出自「玉山人」劉家正(公元1955年- )之手。

5正殿交趾陶龍虎堵

保安宮正殿左右的龍虎堵交趾陶保安宮正殿左右的龍虎堵交趾陶 保安宮正殿左右的龍虎堵交趾陶,是知名匠師人稱「尪仔福」的洪坤福(公元1865年-卒年不詳)作品,他曾隨老師柯訓渡海來臺參與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重建工程,後來定居新港一帶授徒。這兩幅作品栩栩如生、線條優美,令人望之感動。

6保生文化祭

廟會扛轎活動文化祭表演 保生大帝神誕自民國83年(公元1994年)起,將傳統的廟會活動變成文化祭的文化活力,系列活動有三朝清醮、家姓戲、保生大帝聖誕宴王祭、藝陣表演等。

7哈密街四十四坎

相傳保安宮落成後剩下的建材,由當時富戶王、鄭、高、陳等,合資承購蓋成四十四間店舖,即所謂的四十四坎地名由來,為現今廟右方的哈密街。

溫馨叮嚀

保安宮開放時間為上午06:30至下午10:00,著名的保生文化祭每年自農曆3月5日開始,至農曆5月2日結束,有家姓戲、保生大帝聖誕宴王祭、藝陣等表演,三朝清醮活動則非每年都有,可事先洽詢廟方。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