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后湖卯年海醮

后湖卯年海醮
*
后湖卯年海醮為金門縣模最大的海醮儀典,有披麻帶孝的孝男陪祭為卯年海醮的特色之一。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金門縣金寧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11年12月1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4年(公元1915年)
攝影者: 陳長志
經 緯 度: 118.32803,24.45714
指定/登錄機關: 金門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00092059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金門縣規模最大海醮儀典,且為后湖重要民俗活動。

2.活動具有消災解厄,祈福安民的良善風俗,淵遠流長的地方特色,影響民眾生活。

3.活動富地方性,具有保存、推廣傳統民俗文化之功能。

4.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等登錄基準。

發展源流

位於金門島西南端料羅灣海濱的后湖聚落,是后浦許氏分支的聚居村落,在明朝時期,其社會經濟與文教就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萬曆辛丑科(公元1601年)會元及殿試傳臚─許獬(1570-1606,人稱「許會元」、「許同安先生」)正是出身后湖。后湖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供奉神明包括有:池府王爺、六姓府王爺、朱府王爺、蘇府王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相王公)、中壇將軍(太子爺),並以池府王爺為境主神明,且幾乎每位神明都有專屬乩身。昭應廟的創建年代不明,從廟內刻載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重修門楣時有許公淵公率子春時、孫贊商立匾「湖山福主」推測,應是在清代中晚期、西元19世紀晚期就已有廟宇建築。

早年后湖居民以漁業為主要營生,經常出海牽罟抓黃花魚。民國3年(公元1914年)年底,有6位出海捕魚的村民因為突然天氣變化而命喪大海;當時昭應廟的神明透過乩身表示,該起海難事件是海中亡魂討食作祟所致,因此村民決議於民國4年(乙卯,公元1915年)設醮祭奠海中亡魂,以求消災解厄、海面平靜、漁獲豐沛;此後相沿成習,每隔12年、適逢兔年就會舉行1次海醮,犒賞海域內的水族,以答謝12年來的庇佑。每次皆聘請法師作三日大醮,獻上全豬、全羊等牲禮,更請來金門地位最崇高的後浦城隍爺和開浯恩主陳淵,以及「靈濟古寺」內的觀世音菩薩來坐鎮觀禮。舉行時間以農曆8至10月為主,確切日期則取決於神明旨意。

依據民國64年(公元1975年)《金門日報》報導,民國3年(公元1914年)海難日期為農曆8月19日,此後海醮日期也以該日期為主,該年度為第6次海醮,海醮第1日即是在農曆8月19日舉行;但依據相關文獻記載,民國88年(公元1999年)和100年(公元2011年)的舉辦日期都是在農曆10月。後來海醮超渡對象擴及海上因公陣亡將士幽魂。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為第9次舉行,除了延續傳統舉辦海醮大典外,同時舉辦文化傳承推廣觀摩活動「海醮文化祭」。

主要特色

海醮目的在於超渡無依亡魂,屬於「平安醮」或「厲祭」,必須請道士前來主持設置道場、舉行儀式,科儀亦須按照步驟逐一執行。儀式場所分為神明道壇與供奉亡魂靈堂。靈堂內設有以性別區分之靈厝、神主、和放置供品之處。除了科儀複雜嚴謹,海醮所需各式祭品為數眾多,特製的紙糊祭祀用品,例如天公亭、水府扶桑大帝、四海龍王、大士爺、范謝將軍、靈厝、金童玉女、男僕女婢等,種類非常繁雜,人力和物力上都必須仰賴全體村民緊密合作,才能順利完成。

海醮籌備工作自當年度元宵節起正式展開。元宵節當天,從船主、網主、昭應廟輪值頭家(各角頭負責聯絡人)、地方重要人士和家戶代表中選出籌備委員會成員後,便恭請昭應廟神明擇定醮慶前各項儀式和3日醮慶的舉行日期,並由船主和網主中抽籤選出2人擔任披麻帶孝及執持幢幡的孝男角色,再雇用1名婦女負責牽水(車藏,音同狀,一種焚燒紙紮祭品以超渡亡魂的儀式);同時分配醮慶期間內壇和外壇工作,交辦接洽道士與戲班、訂購紙糊祭祀用品,以及徵集庫錢、家戶分擔費用等工作。

后湖海醮祭典的前置作業相當長,但以3日醮慶和醮慶結束隔日的清醮與送神為主體,共5日。主要的儀式進行順序如下:

一、 第1日: (內壇)設醮敬玉皇:起鼓發奏→祝聖(請玉皇)→制煞戲→宣經→放兵→敬玉皇→獻敬(三界科)→敬靈厝→拜斗→排粿粽→犒軍→晚朝(外壇)靈厝拜懺超渡:誦經禮懺→灑淨→蒙山施食。

二、 第2日:宣經→送玉皇→祝聖:救苦尊、水府龍君→請(敬)神、見靈→排粿粽→宣經→拜懺→獻敬(貢冥王)→敬靈厝→拜懺→倒車藏明白、召魂沐浴→頒赦命→宣經→拜懺。

三、 第3日:宣經→進表→拜懺→排粿粽→獻敬→敬靈厝→各界公祭→歡宴聯誼(「平安宴」)→拜懺→出榜(普渡)→登寶座(化食)→請庫官、繳庫→焚庫錢→除靈、送水府與龍王→辭神→收軍。

四、 第4日:火化紙船 (「王船」、「龍船」)→清醮(演戲酬神)→聚落解厄改運(「過布橋」)。

五、 第5日:恭送主壇神明回宮→清理祭品灰燼→「送庫灰」。

后湖海醮的儀式內容,包含超渡與施食2部分,前者主要由神明與升壇道士負責,後者仰賴聚落內各家戶的全力配合。從豎旗當日開始,各家戶以「吊籃」挑來菜餚6大碗、飯1鍋、水果和飲料、庫錢、經衣、銀紙「敬旗腳」。迎請主壇神當日,設「門口桌」敬拜神明及「犒軍」祭拜。下午請水府及完成安靈儀式後,同樣備齊祭品,以吊籃挑到靈厝敬拜。從豎旗日隔天到醮慶3日期間,各家戶須依循習俗定時備妥祭品到聚落小廟(萬善祠、將軍廟等)、靈厝等地拜祭。每日下午,各家戶還要在家門口備妥祭品,敬拜維持境內平安的天兵天將(俗稱「拜門口」、「犒軍」)。每日的「排粿粽」,也是家戶為單位,各準備大發糕1個、鹼粽36個。第3日下午的普渡儀式,除了供上由各家戶出資、籌委會和昭應廟方代表處理的全豬、全羊等祭品外,前來參與祭拜的家戶要準備白米1大包和罐頭2箱。待下午所有海醮科儀完成後,再準備全套祭品以「敬船伕」。

3日海醮祭典完成後,第4日清晨在海邊火化紙船、進行送幽魂儀式,象徵送亡魂返回原籍地,各家戶亦要備妥相同祭品以「敬船伕」。隔日(第5日)恭送各主神後再進行犒軍祭拜,恭送水府、四海龍王、普渡公等返回天庭。主壇神明返回各宮廟後,祭品的灰燼會被包裝妥當,由昭應廟神明擇日舉行「送庫灰」儀式,以漁船將庫灰送至海中安放,意謂著把庫錢交付水府神尊轉付海中亡魂。后湖海醮祭典至此方告圓滿完成。

相較於金門地區的其他普渡儀式,后湖海醮的特色有二,一是有孝男陪祭,另一則是儀式週期間距最久。作為金門縣規模最大的海醮儀典,后湖海醮對長年在海上漂盪搏命營生的村民而言,不僅庇佑出海航程順利、漁獲豐收,更提供心理上的安定與慰藉。
海醮結束的隔日會在后湖海邊火化紙船(當地人也稱為「王船」或「龍船」),進行送幽魂儀式,以紙糊船隻恭送亡魂返回原籍地。
海醮結束的隔日會在后湖海邊火化紙船(當地人也稱為「王船」或「龍船」),進行送幽魂儀式,以紙糊船隻恭送亡魂返回原籍地。
海醮的第2、3日則在昭應廟及出海口設置靈厝,設醮普渡接引與宴饗亡魂,並舉行「牽(車藏) (俗稱「牽狀」)」儀式為其祈求消災赦命。
海醮的第2、3日則在昭應廟及出海口設置靈厝,設醮普渡接引與宴饗亡魂,並舉行「牽(車藏) (俗稱「牽狀」)」儀式為其祈求消災赦命。
后湖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供奉神明包括有:池府王爺、六姓府王爺、朱府王爺、蘇府王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相王公)、中壇將軍(太子爺),並以池府王爺為境主神明。
后湖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供奉神明包括有:池府王爺、六姓府王爺、朱府王爺、蘇府王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相王公)、中壇將軍(太子爺),並以池府王爺為境主神明。

文獻資料

  • 1.葉鈞培、許志仁、莊唐義(2014)。《金門海神信仰醮慶暨糊紙工藝》。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頁104-143。
  • 2.顏恩威(1975)。〈后湖「海祭」的由來〉。《金門日報》民國64年9月25日第2版。
  • 3.楊天厚(2004)。《金門城隍信仰》。金門縣: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 4.內政部(2010)。全國寺院宮廟基本資料。
  • 5.葉鈞培等(2014)。《金門海神信仰醮慶暨糊紙工藝調查實錄》。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 6. 楊天厚、林麗寬(1993)。《金門的民間慶典》。臺北:臺原。
  • 7. 黃士哲等(2009)。《金門民俗與有關文物資料彙編》。
  • 8.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