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內政部指定3級古蹟,為符新文資法規定予以重新指定。
宜蘭昭應宮建立於清嘉慶13年(公元1808年),由當時廳治南街(今新民里)居民集資而建,至今已超過200年歷史,供奉主神為天后媽祖,因此有媽祖宮的別稱,乃宜蘭早期興建媽祖廟之一。初建時,規模較小,為兩殿式建築,原方位座西朝東,保持著媽祖廟面海庇護海上生靈之意的傳統。宜蘭位處臺灣東北部,清嘉慶7年(公元1802年)漢人已開墾至五圍(今宜蘭市),彼時交通建設不足,河運擔負著重要的運輸功能。早期宜蘭河流域的村莊聚落,即憑藉宜蘭河水運聯接烏石港,再轉運至基隆、淡水、唐山等地。宜蘭市西門就因位居舟船來往頻繁的重要樞紐而逐漸發展出行郊(商業公會)林立、繁榮的西門商街(今鄂王社區,舊城西路一帶)。因此當地居民選擇於舊宜蘭城中心位置(今宜蘭市中山路),籌建昭應宮祀奉媽祖,祈求河運運輸一切順利。
清嘉慶15年(公元1810年),清朝將宜蘭納入版圖,嘉慶皇帝命時任臺灣知府楊廷理(1747-1813)撥款整修昭應宮,楊廷理同時賜木製古香爐1座於昭應宮,今古物仍存於廟中。昭應宮受皇帝敕令所建,成為了官祀代表的廟宇,清嘉慶17年(公元181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設置噶瑪蘭廳,派任首任噶瑪蘭廳通判(今縣市首長)翟淦(?-1817)治理宜蘭,因昭應宮座落於五圍南北軸幹道(今中山路)上,是當時居民重要的生活及信仰中心,官府在治理宜蘭時,選擇昭應宮為張貼諭旨告示的地點,借此告知當地居民官府的相關政令。
道光14年(公元1834年)宜蘭發展日盛,居民原意擴建昭應宮,相傳當時命理師言昭應宮地處宜蘭市市中心,如易向座東朝西,蘭陽子弟必定「科甲聯登」,故將原址拆除改建為戲臺,改建昭應宮於原址對面,現存廟址即是此時所建造位置。改建後蘭陽地區楊士芳(1826-1903)、李望洋(1829-1901)等人相繼進士,舉人及第,蘭陽文風譽滿全臺。
日治時期昭和7年(公元1932年),昭應宮因年久部分建築體損壞再次整修,前殿至正殿之兩側山牆本為土埆牆(用土塊疊砌而成的牆),改由紅磚組砌,內牆貼30年代盛行的白瓷磚,舖換屋瓦,內殿內部之木雕、石柱、石雕或門窗等,大多是道光年間改建時的原始物件,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之清代廟宇之一。昭和20年(公元1945年)美軍空襲宜蘭,不幸炸毀昭應宮後殿木造閣樓,導致部分文物與建築因此損毀。因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百姓生活困苦,沒有經費整修後殿,直至民國52年(公元1963年)年由地方仕紳發起集資才又重建後殿建築。因時代變遷,原有的戲臺在民國57年(公元1968年)被拆掉改建為商店,並用水泥改後殿建築,此次整修破壞性極大,因此國家內政部審核古蹟時,只有將保有道光年間的前殿與正殿列為古蹟,並因內牆改貼白瓷磚而將昭應宮由原先判定的2級古蹟改為國家3級古蹟。
河運時期居民利用河運運送物資賺取財富,祈求媽祖庇佑建造,清領時期因是當地民眾信仰與生活中心點,官府更以此為公告諭旨地點。日治時期蔣渭水(1891-1931)先生有感於臺灣人長期處於日本政府專制統治,故而於昭應宮後殿設立「讀報社」,陳列書籍散播革命思想以及新穎的知識。昭應宮建廟至今200餘年,從清領、日治時期至民國時代,見證了在不同時期宜蘭的發展。
昭應宮現址為道光年間所留下,因當時改建為座東朝西面向,使昭應宮成為全臺唯一不面海的媽祖廟。改建後的昭應宮為三開間三殿式建築,分前殿、正殿(主祀神像位置)及後殿,深達60多公尺,現存前殿與正殿,大多仍保存道光時期構造。廟內並保留歷史遺跡,如先人建廟與整修時於樑柱上以古錢幣造型巧妙記錄了修繕年份;道光御賜「澤覃海宇」、光緒御賜「與天同功」、通判丁承禧(生卒年不詳)「澤周海甸」,總兵張兆連(生卒年不詳)「恩周赤子」的匾額等古物,皆為珍貴的歷史軌跡。
昭應宮另供奉了開蘭3大老:楊廷理、翟淦及陳蒸(生卒年不詳)。楊廷理入蘭後丈量土地、力裁大地主分配3籍耕地、議定田賦、清理戶口丁數,奠定日後宜蘭的民政發展,他並成立仰山書院,延聘當時儒士主講,啟迪蘭陽文風,更善用當地寺廟作為宣講官諭之所。隨後的翟淦及陳蒸,延續楊廷理的建設方向,努力不懈。翟淦更因勤於公務積勞成疾,卒於任內。此3位非神非佛,卻因開蘭有功,蘭陽子民感念其功、敬若神明,以木雕祀奉於昭應宮內,受居民香火供養。
宜蘭市昭應宮早期每年媽祖聖誕時,都會舉辦宜蘭市媽祖繞境活動,後在保有固有信仰文化與顧及環保概念的前提下,媽祖陣頭繞境文化活動改為每4年盛大舉辦1次;近年來更與宜蘭地區祀奉媽祖的廟宇,共同於每年媽祖聖誕前舉辦鐵馬繞境宜蘭,「騎」求平安的活動。有別於一般媽祖以鑾轎出巡繞境,此活動特色為騎士將媽祖背於身上,騎鐵馬走縣內既有的自行車專用道與老街繞境宜蘭縣境內媽祖古廟,循羅東溪、冬山河、壯圍東港、頭城海濱自行車道,一路領略宜蘭的海濱、河邊、農田小徑,領略農田、水路、河口與近山風貌,每抵達1間媽祖古廟便有導覽解說,傳遞宗教文化之美。活動全程不點香祭拜,以雙手合十替代,以掌聲取代鞭炮聲,沒有臺灣民間陣頭,成為宜蘭特有的媽祖繞境宗教文化,也反映出現代宗教信仰與綠能環保的美好結合。
先人建廟與整修時於樑柱上,以古錢幣造型巧妙記錄了修繕年份。
廟內保有道光御賜「澤覃海宇」及通判丁承禧「澤周海甸」匾額。
昭應宮的木雕「鑿花」技巧及藝術風格極為少見,而斗栱技巧又出現「溜金斗」的「看架」,為目前臺灣所見年代最早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