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珠山大道宮

珠山大道宮
*
大道宮的前殿正門,現貌為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整修時奠定。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珠山68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6月03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代(確切年代待考)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18.32130,24.40247
指定/登錄機關: 金門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037123號
資產保存者: 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宗教信仰藝術特色者。

發展源流

大道宮是金門島西南方珠山聚落的村廟,因座落於珠山聚落圭峰西方,在地方上又稱作「西宮」。珠山昔稱「山仔兜」,是薛氏家族聚居的單姓村。薛氏自元代從福建銀安(即泉州同安)渡海到金門島上定居形成聚落,約於清初東遷至現在珠山村所在的雞奄山麓,大道宮即是薛氏家族在此地建立聚落穩定發展後所興建的廟宇。

大道宮是薛氏在村中建立家族祖廟之後才興建的,但創建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傳說大道宮奉祀的保生大帝來自其他地方,並且在珠山尚未建立宮廟時就已靈驗,有年紅毛海盜來襲,保生大帝顯靈保護珠山,並指示鄉民擊退海盜,於是村人在聚落裡設立宮廟奉祀保生大帝。依據薛氏族譜推測,廟宇約建於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宮內並存有1座刻於乾隆26年(公元1761年)的石金爐。大道宮在嘉慶12年(公元1807年)與同治12年(公元1873年)都曾由薛氏族人重新修繕,現在宮裡也保存有嘉慶年間設立的「帝德廣運」匾額1座,宮裡壁畫與「徵信錄」石刻也記錄了同治年間的重修。

珠山居民於19世紀開始前往南洋旅居經商,外僑在南洋的經營尤其在清末達到巔峰,由僑民寄回的大量財富,使珠山成為金門島最大與最富庶的僑鄉。但中日戰爭期間金門曾受日本佔領,僑匯斷絕,大道宮也被日軍占用。到了國民政府軍隊撤退到金門時,大道宮則遭戍守珠山之軍隊佔用為師部辦公室,使宮內許多神像遭到破壞,民國47年(公元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更使宮廟受損。直到民國57年(公元1968年),時局較為安定,在地與旅居菲律賓、新加坡、臺灣的鄉親才捐款籌議整修宮廟,只是當時負責人經驗不足,修復方式使宮廟失去原貌。於是在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時又再度重修,打掉前次修建工程,依原貌全部重新翻修,不僅更新木石結構,也重塑軍將爺與竹杯爺,並裝飾大道公金身。此次重修費時2年完成,並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盛大舉行落成奠安與開光慶典。後來因廟宇左側護龍屋頂崩落及木構樑柱遭受蟻害,在民國87年(公元1998年)曾採用混凝土及磚造方式修建護龍空間。民國98年(公元2009年),珠山村民再度發起捐資整修,在地家戶與境外信眾皆踴躍捐款。此次重修仍採修舊如舊的原則,購置珍貴木材,並聘請傳統匠師長駐施作,於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完工。

大道宮至今仍是珠山村民與旅居海外的薛氏僑民重要的信仰中心,歷次廟宇修建以及重修時的講究,充分展現了當地居民對大道公的虔誠信仰以及對地方認同的熱誠。

主要特色

珠山大道宮為一傳統閩南式宮廟建築,採三開間二進格局,有右護龍。廟宇前後兩進中間安置過水亭,兩旁有龍虎井(又稱日月井,即位於左右兩側迴廊與鄉房間的天井)的佈局,龍虎井牆面並飾有龍、虎泥塑。大道宮後進正殿中央主祀保生大帝,左祀駐生娘娘,右祀福德正神,除此之外,也副祀有作為神祇隨從的軍將爺和竹杯爺(古時衙門裡負責在公堂上執行刑罰的衙役稱為排爺,因手持竹製杖板,又稱竹杯爺)。而正殿神桌下供奉有一尊虎神像,並非一般廟宇所供奉的「虎爺」,相傳保生大帝曾在山中採藥時,醫治了一條吞食婦人後被髮簪哽住喉嚨而垂死的老虎,人們認為這尊虎神即是這條被救助的老虎,後來成為守護保生大帝的「黑虎將軍」。

大道宮屋頂山牆以內收翹脊,兩邊外收八字規山牆方式處裡。金門建築承繼了中國大陸南方建築的硬山牆構造傳統,亦重視山牆之裝飾。金門的硬山牆形式大約有五種之多,分別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以「火」(燕尾形)及「金」(單弧形)最多,「土」(平頂八字規)及「水」(三弧)次之,「木」(高圓弧形)較少。這幾種形式依據方位及五行相生之說而在民居或祠廟上有特殊的運用規則,目的在使其相生不相剋,祈求家宅平安,人丁旺盛。而金門民間流傳有風水沖煞信仰,若燕尾脊的尖端指向民居住屋的正前方,被認為有沖煞之害。因廟宇是神祇在陽間的住所,為防止對鄰近的住家產生沖煞,大多數的廟宇屋頂便採取八字規的形式。不同於鄰近的泉漳廈地區宮廟以燕尾翹脊居多,在金門普遍可見的八字規土形山牆可說是金門的特色。而大道宮廟宇側面及背面外牆為花崗石塊以人字形砌成牆體,也是金門常見的建築特色。

大道宮在近年修建時都採用傳統木造材料與工法施作,是金門縣內木石構造廟宇保留較好的例子。民國72-74年(公元1983-1985年)重修時採用閩南式木棟建築,尤其是神龕採用「內枝外葉」(又稱「透雕法」,如枝幹雕在裡層、樹葉雕在外層的形式,是以多層次鏤空雕刻的技法)雕刻手法,充滿古樸氣息。最近1次民國98-102年(公元2009-2013年)的修建,除了保留原有石材構件外,也進口高級木料重新雕刻配祀的文武判官和軍將爺,委託臺南著名匠師陳惠德常駐當地以傳統樣式與技法施作,在當前新修廟宇時常採用「不見木」鋼筋水泥工法之際,大道宮的傳統木、石施作彌足珍貴。
建築正面上堵為磚砌外抹灰牆體,下堵為花崗石石檻牆疊砌;山牆採八字規是金門祠廟的特色 。
建築正面上堵為磚砌外抹灰牆體,下堵為花崗石石檻牆疊砌;山牆採八字規是金門祠廟的特色 。
大道宮前方有廟程及宮橋潭。
大道宮前方有廟程及宮橋潭。
建築整體格局為三開間二進加右護龍傳統閩南式宮廟建築,山牆採八字規是金門祠廟的特色。
建築整體格局為三開間二進加右護龍傳統閩南式宮廟建築,山牆採八字規是金門祠廟的特色。

文獻資料

  • 1.李世偉(2008)。〈從原鄉到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刊於《臺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李世偉編,頁339-362。臺北:博揚文化。  
  • 2.李金生(1998)。《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臺北市:金門縣政府。  
  • 3.李金生(2013)。〈珠山大道公宮修舊如舊〉。中時電子報,2015年6月12日上線。  
  • 4.袁興言(2011)。《由移民聚落到跨海宗族社會: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金門珠山僑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 5.許志傑(2012)。《金門珠山薛姓血緣聚落時空間變遷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 6.謝貴文(2011)。《保生大帝信仰研究》。高雄市:春暉。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