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竹縣賽夏族Pasta’ay (矮靈祭)

新竹縣賽夏族Pasta’ay (矮靈祭)
*
矮靈祭祭典主要儀式包含一連3夜的娛靈儀式,第3日在主祭口念咒語請矮靈降臨之後,便會展開通宵達旦的歌舞。
資產類別: 民俗-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新竹縣五峰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0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1.13897,24.57815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資產保存者: 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賽夏族Pasta’ay祭典內涵顯現該族群的文化價值、宇宙觀及民族知識。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祭歌與舞蹈、肩旗和臀鈴等藝能及文物保存完整,傳承賽夏族獨特的祭典儀式與藝能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賽夏族人共同維護傳統祭儀的特色與延續,展現族群參與的自發性與認同感。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賽夏族的族稱為「Saysiyat」,主要分佈於新竹縣五峰鄉五指山麓和苗栗縣南庄、獅潭兩鄉丘陵地。賽夏族可以進一步分成北賽夏群與南賽夏群,前者主要分佈於新竹縣五峰鄉境內,與泰雅族混居,人口大多集中在今大隘村,少數居住在花園村比來部落;後者則分佈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蓬萊村、獅潭鄉百壽村,並與泰雅族、客家人混居。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典活動,矮靈祭的族語為「Pas-ta’ay」(音同「巴斯達隘」),「pas-」的意思為「做、舉行、舉辦」,「ta’ay」的意思為「矮靈、矮人」,因此「pas-ta’ay」就字面而言可以理解為「舉行祭祀矮靈的儀式」。相傳在百多年前,在上坪溪溪谷的山洞中住著一群小矮人,賽夏族人稱之為「ta’ay」,他們的語言與賽夏族人一樣,雖然身材矮小但智慧卻很高,矮人與賽夏人的交流往來相當頻繁,他們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漁獵技術、治病方法,賽夏族人對他們心存感激。

然而,矮人卻也經常趁機輕薄賽夏婦女,賽夏人雖然心生不滿,但考慮到經常接受矮人的幫助,因此也就無奈地忍氣吞聲。終於在一起賽夏婦女遭矮人調戲的事件後,幾位氣憤填膺的賽夏青年設計了陷阱來報復矮人,而造成矮人們的重大傷亡,僅餘2名年長矮人逃過一劫。事後這2名倖存的矮人決定離開故居地,離去前忍著悲痛傳授祭歌及祭儀給賽夏人,並告誡賽夏族人須每年祭拜矮人靈魂,否則必有災禍。

在矮人離開後的次年,賽夏族人開始災禍連連,包括農作欠收、獵獲減少、飢荒與瘟疫等等,這使得賽夏人相當恐慌,認為這些災禍事件來自於矮人的詛咒。為了請求矮人的原諒,賽夏人便在秋收之後、農曆10月中旬的月圓之夜起,舉行儀式祭祀矮人的靈魂,連續3個夜晚,從太陽下山開始跳舞祈禱,直至次日太陽出來,賽夏人稱此儀式為「Pas-ta’ay」,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賽夏族矮靈祭。

然而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於公元1939年開始在臺灣實施皇民化運動,普遍設立神社企圖改造民間固有信仰,賽夏族的傳統信仰亦受到日本人的打壓。日人首先強制縮短賽夏族矮靈祭的舉行期間,接著又將每年舉行的矮靈祭改為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到了戰後,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信仰被國民政府視為陋習,賽夏族矮靈祭亦被視為迷信的一環,這讓賽夏人在臺灣社會中,無論是人口上或文化上都成為「弱勢地位」的族群。直到1980年代起,在族群運動浪潮的鼓勵之下,賽夏族人積極地向外推廣賽夏族矮靈祭,一方面希望透過外在社會對其文化傳統的看法,來肯定賽夏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另一方面則希望藉此來加強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肯定與維護,作為凝聚族群與文化認同的來源。

主要特色

日治之前的矮靈祭在每年稻米逐漸成熟時舉行,到了日治時期就改為2年舉行1次,舉行日期大多選在農曆10月間,確切時間則由賽夏南北群的長老每次共同開會決定。矮靈祭的「祭典儀式」總共歷時6天,但在實際上族人卻在1個月前就開始準備「祭前儀節」,因此完整的矮靈祭儀式期間往往長達1個多月。「祭前儀節」的過程主要可以分為:(1)約定祭期Kakawas(2)結芒草約期(3)討論會Babalon(4)協調會Ayalaiou(5)綁芒草結Umosig(6)預備Hahaλoan。祭前儀節的意義主要在於祭期約定與儀式籌備,約在9月份起賽夏南北兩群的長老就會開始商談與決定正式儀式的時間,在商談結束後,雙方便各自開始籌備各項事宜,除了祭歌舞蹈的練唱之外,也會在房屋和器具上綁上可以驅邪的芒草結Umosig,這是為了避免儀式期間受到惡靈作祟。

正式祭典儀式的程序繁雜,但主要可分為迎靈、娛靈和送靈3個階段。在祭典第1日,由主祭帶領眾人面向東方祈禱,邀請矮靈明天來參加儀式;第2日,由主祭家準備米糕、煙斗、魚、泉水,供奉在祭屋內的矮靈神位之前(稱之薦晚餐),迎接矮靈前來享用,這個過程僅由主祭家成員才能參與,極具禁忌性與神秘性。接著是一連3夜的娛靈儀式,第3日在主祭口念咒語請矮靈降臨之後,便會展開通宵達旦的歌舞,各家扛著代表自己姓氏的舞帽Kirakil,在舞蹈隊伍中來回巡行;第4日族人以豐年舞來追念祖先和感謝矮靈庇佑,並祈求來年稻粟豐收;第5日則是舉行謝靈儀式,整個娛靈儀式的意涵在於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並表達對於矮靈的虔敬。到了隔日清晨則會舉行送靈儀式,主祭在祭屋內祭拜矮靈後,接著便會驅靈。最後1日,族人們集體到河邊送靈,至此矮靈祭的「祭典儀式」便算是正式結束。

賽夏族的矮靈祭在儀式意涵與儀式形式上,有2個主要特色值得我們注意。首先,不同於賽夏族其他的儀式如祖靈祭、祈天祭、播種祭等,矮靈祭主要是以「異族」作為祭祀對象的祭典,這點在臺灣原住民的傳統儀式中亦屬罕見。除此之外,矮靈祭在賽夏族所有的祭典中是規模最大、禁忌最多、族人最敬慎戒懼的祭典,由於矮靈祭有神秘的傳說故事、盛大的歌舞儀式,因此相較於其他儀式而言,矮靈祭是賽夏族最外顯、最為人所知的儀式。其次,在矮靈祭的過程中,賽夏人運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器物,其中包括舞帽Kirakil(亦稱肩旗)、蛇鞭Paputol、十年大祭祭旗Sinadon等,這些器物在儀式的運用不僅有著視覺上的效果,它們本身也是具有特殊神聖意涵的法器,舞帽Kirakil是矮靈的神座,各家族姓氏代表扛著舞帽Kirakil在歌舞中巡行,象徵矮靈到場與族人共舞。蛇鞭Paputol是主祭在儀式中的獨特法器,具有驅除雲雨、除病和保佑孩童平安長大的力量,也是正統主祭權力的表徵。大祭祭旗Sinadon則是十年大祭時才能製作的特殊器物,以高達2到3尺(約60-90公分)的竹桿,掛著上紅下白2塊長方布旗而成,大祭祭旗被認為是最神聖的法器,具有強大的祈福庇佑力量,能夠影響全族的命運,因此在製作和使用上都具有嚴格的禁忌,賽夏人相信每個人在一生中至少必須參與2次十年大祭,並透過對揹大祭祭旗者的拍肩儀式,能夠使人一生平安順利。
矮靈祭須準備祭品、器物、串祭品用的竹籤,以及裝祭酒用的竹杯。
矮靈祭須準備祭品、器物、串祭品用的竹籤,以及裝祭酒用的竹杯。
祭典第2日,由主祭家準備祭品,供奉在祭屋內的矮靈神位之前,迎接矮靈前來享用。過程僅限主祭家成員參與,極具禁忌性與神秘性。此圖為主祭家人在祭屋外面向東方,迎接矮靈到來。
祭典第2日,由主祭家準備祭品,供奉在祭屋內的矮靈神位之前,迎接矮靈前來享用。過程僅限主祭家成員參與,極具禁忌性與神秘性。此圖為主祭家人在祭屋外面向東方,迎接矮靈到來。
賽夏人運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器物,其中包括舞帽Kirakil(亦稱肩旗)。寫有家族姓氏的舞帽Kirakil是矮靈的神座,,由各家族姓氏代表扛著在歌舞中巡行,象徵矮靈到場與族人共舞。
賽夏人運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器物,其中包括舞帽Kirakil(亦稱肩旗)。寫有家族姓氏的舞帽Kirakil是矮靈的神座,,由各家族姓氏代表扛著在歌舞中巡行,象徵矮靈到場與族人共舞。

文獻資料

  • 1.小島由道(1998【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古野清人(2000【1945】)。《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高砂族祭儀生活)》,葉婉奇譯。臺北:原民文化。 
  • 3.胡臺麗(1995)。〈賽夏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44。 
  • 4.胡家瑜(1996)。《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臺北:內政部。 
  • 5.胡家瑜(2000)。〈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考古人類學刊,55:113-141。 
  • 6.陳春欽(1966)。〈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1:157-196。 
  • 7.陳春欽(1968)。〈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6:83-119。 
  • 8.陳運棟、張瑞恭編(2000)。《賽夏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 
  • 9.簡鴻模(2007)。《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10.趙福民(1986)。《賽夏族矮靈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 11.鄭依憶(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