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鎮沙美萬安堂是金門金沙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及祭祀圈主廟,依據《金門縣誌》記載,金沙鎮沙美萬安堂約創建於元朝(西元1271-1368年),創建已超過700年,歷經三次重建,重建後的廟宇磁磚彩繪、木作及石雕雕刻精美,文化意味濃厚,展現金門地域風貌以及民間藝術特色。
金沙鎮沙美萬安堂融合佛教與道教信仰,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列為金門縣歷史建築後,陸續在附近增建涵源宮財神公園、大士宮地藏公園、浩氣長存三忠公園、歷代名家心經園、金沙鎮沙美萬安堂起源地紀念公園,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最後增建完成內閣三忠廟,加上諸多著名的宗教活動,形成臺灣寺廟造型最為創新的宗教園區。
依據《金門縣誌》記載,金沙鎮沙美萬安堂約創建於元朝(西元1271-1368年),距今約有750年的歷史,原廟址於現今小浦頭自來水場槍樓附近的大道公地。相傳廟宇有過毀損,金沙鎮沙美萬安堂經歷三次重建,居民無力建廟之時,神像只能輪流安置在鄉里民居家中,直至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第3次時遷建至現址,由沙美人張珪笑(西元1815-1896年)所建,之後多有集資修復,至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完成現貌。
金沙鎮沙美萬安堂主祀保生大帝神醫吳真人及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西元541或581-682年),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崇拜的醫藥神,吳夲(西元979-1036年)生前活動地點主要在同安白礁、青礁、安溪石門等地,這些地方均築有廟宇奉祀,也是泉州同安縣移民的鄉土神。據說保生大帝自幼即非常聰穎,能過目不忘,且在醫藥方面相當有天賦,終生茹素未娶。曾擔任官員,後來跟隨仙人學道,煉丹濟世。「萬安堂」為保生大帝生前於北宋時代行醫之堂號,沙美聚落境廟就以「萬安堂」為廟名。目前沙美「萬安堂」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以保生大帝生前行醫之堂號為名供奉的廟宇。金門地區受到閩南移民者影響,加上明、清至民國以來,長期受到兵燹戰亂,島民面對著諸多的天災人禍,醫療缺乏的情況下,原鄉保生大帝的信仰,成為沙美人的信仰中心。
沙美張氏宗祠於清朝時期增供奉三忠王,即「宋末三傑」文天祥(西元1236―1283年)、陸秀夫(西元1236-1279年)、張世傑(西元?-1279年)等三位為國殉難的忠臣,後因宗祠內示現神蹟極多,邃應境眾要求而移神像入萬安堂,以方便各地信眾朝拜及求問。萬安堂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列為金門縣歷史建築後,以萬安堂為主,將附近祭祀圈祭拜觀世音菩薩與萬善爺的大士宮、主祀福德正神的涵源宮,納入統一負責廟務與慶典之工作,配合新建的財神公園、大士宮地藏公園、三忠公園、歷代名家心經碑園、內閣三忠廟、萬安堂起源地紀念公園,形成臺灣寺廟造型最為創新的宗教園區。
金沙鎮沙美萬安堂整體建築格局採傳統閩南宮廟樣式,建築裝飾典雅,格局為兩落加右護龍,廟殿牆身以丁砌磚牆,搭配花崗石板條砌堆砌做為下緣材料;屋身則以磁磚彩繪,搭配下緣斗砌磚牆,廟中大木結構採抬樑、硬山擱檁(一種建築工法,就是橫牆間距較小的坡屋面,把橫牆上部砌成三角形,直接把檁條支撐在三角形橫牆之上,可節省建築材料)形式,廟內木作及石雕雕刻亦十分精美古樸,做為地方信仰中心,文化意味濃厚。
早期金門地區因醫藥不發達,民眾遇積久難治的病就求神問卜,因此萬安堂以扶乩派藥濟世著稱。主祀保生大帝神醫吳真人及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其餘主祀神明還有三忠王爺、五穀仙帝、廣澤尊王、關聖帝君,從祀神明供奉眾多,所以神乩數量亦達十多名,「濟世」(問壇)為萬安堂特色之一。金沙鎮沙美萬安堂目前神明乩身共有11位,每位乩身配有兩位桌頭,一位為副乩手,負責看神字,又稱為「神譯」,另一位負責抄錄。萬安堂所屬神明乩示方式有「扶乩」、「開口」、「手指寫字」3種,各尊神明對於新彩乩身之臨壇請神咒語、乩示方式、裙兜禁咒等,都會乩示明定。
萬安堂宗教活動時間擴及全年,較知名的有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涵源宮財神公園卜錢母、正月十五的萬安堂天香醮、2月3日文昌帝君聖誕作醮、3月中旬上半年聖誕千秋王爺聯合作醮、4月1日大士爺聖誕大士宮作醮、農曆7月7日魁星爺聖誕慶典、7月初26日至7月底大士爺普渡孤魂及國軍陣亡將士官兵,以及9月16日三忠王聖誕前星期六、日舉辦「金門傳統道教文化觀光季:作醮、出社、巡境鎮五方、吃三牲果、過布橋」,為當地的重要宗教信仰祭祀中心所在。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完成的保生大帝騎白馬石雕,與萬安堂起源紀念公園。
萬安堂正殿,供奉神明眾多,顯示道教多神信仰的特色。
廟殿牆身下緣為花崗石板條砌堆砌,上緣再丁砌磚牆,屋身則下緣斗砌磚牆,上緣磁磚彩繪,採抬樑、硬山擱檁。
隸屬沙美萬安堂的三忠廟,採天圓地方設計,跳脫傳統宮廟造型,兼具宮廟及紀念館雙重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