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洪姓家族於雍正至嘉慶年間,至漳州府漳浦縣分批遷臺,形成「和蒼」、「性植」、「敦樸」等3大房系。燉倫堂為敦樸派下6房和7房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合力出資所建,因無重大整修之紀錄,故仍然維持早期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形式的古樸風貌,至今仍保留家祠建築的形貌。
燉倫堂採抬樑與擱檁混合式,簡易民宅的架構。構材的細部作法與漳浦原鄉作法幾乎一致,如柱頭收分、瓜筒、斗、出檐斗拱等。建材多就地取材,最特殊的是烏磚和灰瓦,在漳州西南至粵東地區使用普遍,與中國其他地區有明顯差異,形成特殊的地方風格。燉倫堂至今仍維持古禮春、秋祭儀,加上原鄉建築風格、裝飾藝術保存完整,可見證臺灣移民開發之歷史與文化。
發展源流
在清雍正年間以前,草屯地方為平埔洪雅族北投社之地,屬舊北投堡,此時,漢人已向平埔人耕地,並且鑿八堡圳斜貫彰域,引濁水溪之水灌溉。至清乾隆年間,草屯地方已形成洪、李、林、簡四大姓之血緣聚落。洪姓家族於清雍正至清嘉慶年間,自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分批遷臺,形成「和蒼」、「性植」、「敦樸」等3大房系。拓墾區域,遍及今草屯鎮石川、加老、御史、北勢、新庄、新豐等鄉里,以及彰化縣芬園鄉嘉興、茄荖等村落。
入墾稍定後,和一般移民族群一樣的也有建廟之舉,只不過洪氏建的不是奉祀神祇的廟宇,而是凝聚家族力量的家廟,在南投縣草屯鎮、彰化縣芬園鄉,先後建立「燉倫堂」、「燉煌堂」、「燉成堂」、「崇星堂」等4座家族祠堂。「和蒼」、「性植」、「敦樸」3大房系之拓墾區或獨有範疇,或緊鄰重疊,形成雄厚的家族勢力。而其中之「敦樸」房系,除於家族中扮演合作與相互照應之角色外,亦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而展現其社會貢獻。在這些公共事務參與中,洪姓敦樸派家族,以其家族農業開發之基礎,發展農會組織、創立農倉業務;以其家族鄉勇組織,協助政府維護地方治安。
燉倫堂為敦樸派下6房和7房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合力出資所建,明治31年(西元1898年)因前殿遭到大水沖擊,進行前殿屋脊修復;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大正8年(西元1919年)進行局部自費整修。戰後,祠堂長期借給草屯鎮公所辦理活動之用,乃由鎮公所協助屋宇整修。為目前洪姓4座祠堂中,唯一尚未改建的祖祠,建至今仍保存原有形貌,深具臺灣移墾歷史價值。而洪姓先祖於創建宗祠時,以「燉燉彝倫」之縮寫為祠名。「燉」取自堂號「燉煌」之「燉」,含有家族旺盛之意;「彝倫」則期望族人能察人倫,遵守道、義、理、序,共襄倫理道德之盛況。而敦樸派下6、7房為草屯望族,房下人才輩出,在地方開發史上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對於草屯地區文教事業之提倡,尤為著力,無論清代登瀛書院之倡建,或日治以後對於公學校之營運捐助,卓有貢獻。
主要特色
在草屯洪姓所建立的4座祠堂中,燉倫堂因無大肆重修之紀錄,故仍然維持早期建築的古樸風貌,為三開間二進兩廊建築,採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形式,祖祠坐東朝西,倚靠九九峰,面向故居地大陸漳州,大木結構乃依循漳州的風格,門窗依循的做法多漆為黑色,沒有鮮豔的裝飾和彩繪作工,呈現出一種古樸潔淨與莊嚴肅穆的風格。前殿採凹式平面,不另設檐柱,並將前點金柱作為門柱使用,凝聚出緊湊的前置空間,前殿經兩側兩開間的廂廊與正殿連接,正殿採敞廳式手法處理,中央做有神龕,次間不設從祀神位。建物構造都是就地取材,是以杉木、土埆面和砂岩為主,中庭則為夯土。前殿與正殿面為單檐燕尾脊板瓦屋面,屋脊較一般廟宇平直,僅在翼角略為揚起,規帶與正脊相接處略向內收,在視覺上有緊箍效果。
左右山牆上部屋面作懸山出挑,正殿後坡也作外挑檐。前殿用4柱11架,前檐口出雙層單挑的關刀栱,並用四點金柱的前點金柱作門柱使用,以二通三瓜構築,承桁處則刨成碗狀接水平向的桁,各桁下並不立雞舌木,為漳浦特色。在迴廊部份有暗厝空間,正殿採三通五瓜,13架的屋桁使屋面空間增大,明間中脊桁下有一簡易的出挑斗栱,左右構架對稱。燉倫堂屋面全為兩坡落水作法,遵守著傳統建築組構的平面。裝飾上沒有精雕細鑿,去繁化簡,正面潔淨的白牆與三櫺的圓形窗。基本上除中軸兩側木構架施淺雕及屋面少數磁片剪貼外,幾乎沒有其他裝修。現存的彩繪除殿前少數殘存的「毒打黃蓋」、「水淹大軍」、「花木蘭從軍」外,皆已色彩剝落露出木材本色。
燉倫堂於建立後,每年均擇期舉行古禮春、秋祭儀兩祭,經費則「均由派下族親,醵出一元或五角支付」。燉倫堂至今所維持的祭典、原鄉建築風格、人文裝飾藝術,正可見證臺灣移民開發之歷史與文化,具有保存之價值。
燉倫堂外側圍牆轉角有一處特別低矮,可從外一窺內埕樣貌。
「蔭翳蔚蔚」牌匾,於民國80年代由祠堂管理人所獻,意在勉勵洪家後人緬懷先祖、奮發向上。
前殿4柱11架,前檐口出雙層單挑關刀栱,四點金柱的前點金柱作門柱使用。
文獻資料
- 1.閻亞寧(1995)。臺灣傳統建築的基型觀念--以草屯燉倫堂為例。中國工商學報(14)(175-187頁)。臺北:中國工商專科學校。
- 2.楊坤仁、葉憲峻(2009)。草屯洪姓敦樸派家族的發展與燉倫堂之特色。社會科教育研究(14期)(171-193頁)。臺中市 :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
- 3.廖心如(2009)。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草屯燉倫堂。摘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80
- 4.草屯燉倫堂(1993)。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30205000003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