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鹿港新祖宮

鹿港新祖宮
*
今日所見之鹿港新祖宮為民國63年(西元1974年)重新修建。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埔頭街96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1年07月0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
經 緯 度: 120.43136,24.05824
指定/登錄機關: 彰化縣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10002395361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鹿港新祖宮」於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廟,歷史久遠,為全臺唯一官設媽祖廟,具稀少性,雖現有廟體為後期改建之結果,但仍屬重要之歷史見證,尤以廟中之碑石及石香爐極具歷史價值。
2.正殿木結構具營建美學價值,表現較晚近年代之營建工法與特色。

主題導覽

鹿港新祖宮的創建源自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隨著事件擴大,清廷派將軍福康安(西元1754-1796年)自泉州府惠安崇武澳出航渡臺,於鹿港登岸。林爽文事件後,官方選擇在鹿港寬敞處興建媽祖宮,工程經費多由官方撥款,不足處由日茂行捐輸,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入火安座。因鹿港已有興建天后宮,於是官方新建的天后宮便稱為「新媽祖宮」,簡稱新祖宮、新宮,後多以「新祖宮」作為廟名至今。

今日所見廟貌為民國44年(西元1955年)與民國63年(西元1974年)所形成,建築格局由前至後依序為山門、廟埕、拜亭與正殿,廟埕龍邊為兩層樓水泥造之聖德樓,廟埕虎邊為金爐與石碑。

發展源流

鹿港新祖宮原稱「新媽祖宮」,因新祖宮創建前鹿港已建有媽祖宮,即今日鹿港天后宮,於是新建的媽祖宮舊稱新媽祖宮,簡稱新祖宮、新宮,而鹿港天后宮則稱舊媽祖宮,簡稱舊祖宮、舊宮。

新祖宮的創建,源自於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乾隆52年(西元1787年)10月28日福康安(西元1754-1796年)率軍自泉州府惠安的崇武澳出航渡臺,29日抵達鹿港,隨著大軍展開大規模剿滅行動,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2月平定林爽文事件。事件平息後,清朝官方決定在鹿港擇一處寬敞處興建媽祖廟,建廟工程由後補知縣德明額(生卒年不詳)負責,工程經費絕大部分是由官方撥款支付,不足之處則由董事林振嵩捐輸,因為建廟動機、建廟經費皆與清朝官方有密切關係,因而鹿港新祖宮被尊奉為官建媽祖廟。

新祖宮在清朝乾隆52年(西元1787年)12月砌基豎樑,隔年工程竣工,迎請神像入廟安座。日治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軍將新祖宮作為倉庫之用,戰後新祖宮的廟貌更形頹敗,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在周定山(西元1898年-1975年)主持下開始進行整修,拆除廟宇建築將可用的木料、石雕全移作正殿使用。民國63年(西元1974年)將大殿主體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構造仿傳統木造建築,並在正殿前興建鋼筋混凝土的拜亭與相關附屬設施。
 

主要特色

新祖宮是乾隆年間由官方所創建,正門對聯描寫媽祖信仰與施琅(西元1621-1696年)、福康安的關係,這座清代由官方方出資興建、祭祀的官廟,至今用於媽祖出巡的54付儀仗中,執事牌還寫有「奉旨特察」與「文武官香」,都凸顯了曾有的官廟色彩。

現今所見的建築格局由前至後依序為山門、廟埕、拜亭與正殿,廟埕龍邊為兩層樓水泥造之聖德樓,廟埕虎邊為金爐與石碑。正殿面寬七開間,明間神龕供奉主神天上聖母,鎮殿媽祖神像是一尊軟身神像,鎮殿神像之前為開基媽祖,開基媽祖神像左側供奉持日扇女官、捧印女官與順風耳,右側供奉持月扇女官、持劍女官與千里眼,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作身著官服的扮相。

左次間神龕供奉三官大帝,右次間神龕供奉境主尊神與龍王尊神。鹿港地區廟宇凡是建醮等重要法會有迎請三官大帝的習俗,因而新祖宮供奉的三官大帝是在約民國40年代因應信徒迎請所需而設。次間通過彎光門可進入稍間,左稍間分別供奉分靈媽祖神像,左盡間供奉太歲星君神牌,右稍間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右盡間供奉註生娘娘與兩位婆姐神像。

新祖宮廟保存的文物有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的石雕展耳馬槽方爐,以及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福康安獻的「后德則天」匾、明治41年(西元1908年)辜顯榮獻的「表海揚休」匾,「表海揚休」匾記錄了辜顯榮向日本政府陳情將新祖宮歸還鹿港的歷史,年款的使用也反映了當時臺灣人的認同情節。另外立於廟外的「敕建天后宮碑記」、「天后宮田產碑記」、「重修廟宇碑記」、「重修天後宮碑記」,石碑的歷史橫跨清乾隆至清道光,為新祖宮重要史料。

與新祖宮媽祖信仰有關的民俗活動中,規模最大的是鹿港同安寮地區的迎媽祖,每年媽祖聖誕前至鹿港新祖宮與天后宮迎請媽祖神像展開為期2日的遶境,彰化縣政府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公告「同安寮十二庄迎媽祖」為民俗。

立於廟外的石碑由左而右依序為清道光14年「重修天後宮碑記」、清嘉慶11年「重修廟宇碑記」、清乾隆53年「敕建天后宮碑記」、清乾隆57年「天后宮田產碑記」的石碑。
立於廟外的石碑由左而右依序為清道光14年「重修天後宮碑記」、清嘉慶11年「重修廟宇碑記」、清乾隆53年「敕建天后宮碑記」、清乾隆57年「天后宮田產碑記」的石碑。
拜亭的棟架為三通五瓜
拜亭的棟架為三通五瓜
辜顯榮所獻的「表海揚休」匾,落款「重修總理」。
辜顯榮所獻的「表海揚休」匾,落款「重修總理」。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福康安獻的「后德則天」匾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福康安獻的「后德則天」匾
左次間神龕供奉三官大帝
左次間神龕供奉三官大帝
右次間神龕供奉境主尊神與龍王尊神
右次間神龕供奉境主尊神與龍王尊神
新祖宮所供奉的鎮殿媽祖神像屬於軟身神像
新祖宮所供奉的鎮殿媽祖神像屬於軟身神像
懸掛於拜亭上方的「清乾隆帝勅建天后宮」與中門對聯「佐福康安」,皆彰顯鹿港新祖宮的創建歷史。
懸掛於拜亭上方的「清乾隆帝勅建天后宮」與中門對聯「佐福康安」,皆彰顯鹿港新祖宮的創建歷史。
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敕封千里眼、順風耳為金將軍、柳將軍,因而新祖宮千里眼神將頭戴幞頭。
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敕封千里眼、順風耳為金將軍、柳將軍,因而新祖宮千里眼神將頭戴幞頭。

文獻資料

  • 1.中國科技大學(2015)。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新祖宮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彰化:彰化縣政府。
  • 2. 周璽總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6)。彰化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