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其興建顯現其宗教族拓荒精神,雖經修建,不失其歷史傳承意養,建築本體雕、畫工精美,為宜蘭地區少數僅存之。
主題導覽
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游氏開臺祖的11世士恨(生卒年不詳)、士怕(西元?-1798年)兄弟自詔安渡海來臺,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 游士怕之妻李氏(溫勤媽;生卒年不詳)率領8房子孫,前往宜蘭,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開墾許多土地,壯六地區也成為游氏族人聚居的所在。
當時整建「游氏追遠堂」祖祠,除了感念先人渡海來臺墾荒,拓置田園外,也有鑑於新移墾區,因世代少需凝聚每一代子孫,方易有成,故建以血緣為紐帶的祠堂型家廟,有助於鞏固家族產業之意。身為宜蘭地區少數僅存家廟之一,擁有時代性、在地性、藝術性和詔安客語使用等文化價值特色,值得記錄與保存。
發展源流
蘭陽平原上游氏後裔散居,有「水頭游厚日,水尾游龍昭」的俗諺,即說明宜蘭河流域上下游的兩大游氏家族。「水頭游厚日」所指為今日員山鄉游榮都派下的餘慶堂代表人物14世游厚日(生卒年不詳) ;「水尾游龍昭」即為壯六追遠堂代表人物12世游龍昭(生卒年不詳)。
壯圍鄉游氏家廟追遠堂屬王游派下,根據《游氏追遠堂族譜》記載,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游氏開臺祖的11世士恨、士怕(證號寬義)兄弟自詔安渡海來臺,先居桃園「南勢角」,後轉墾今桃園市龜山區新路坑。游士怕過世後,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其妻李氏(溫勤媽;生卒年不詳)年齡50出頭歲,率領8房子孫,隨同當時北臺灣淡水廳拓殖噶瑪蘭。來到宜蘭後,原意定居今日礁溪柴圍山腳下,但顧慮山區原住民的侵擾,才來到今日壯圍,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開墾諸多土地,壯六地區也成為游氏族人聚居的所在,排行第2的游龍昭也在此時即聲名大噪,日後子孫繁衍,直至清光緒年間、日本時代初期,各房方陸續遷出。
清道光末年,游姓11世祖寬義公派下9大房子孫,有感先人自唐山來臺,渡海墾荒,拓置田園,應將其精神流傳亙古,乃合議各抽應得產業若干,為萬年思源之基,創祖厝於噶瑪蘭廳民壯圍堡六結莊祖居地,整建「追遠堂」祖祠一座,以方便祭祀。當時為田寮建築,清光緒時,為火所焚,族人乃以木修建。後因逢歲必修,為長久之計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改磚造建築,主祀來臺祖寬義公,配祀大陸5、6世祖諸牌位。壯六游氏除有形文化資產「追遠堂」外,更以宜蘭唯一保存的詔安客語使用點而聞名學術界。因此,壯六游氏除有形文化資產追遠堂外,更以臺灣重要的詔安客語使用或保存點而先行早已聞名學術界。
主要特色
壯圍鄉游氏家廟追遠堂正身為面闊三開間、進深4柱13架的建築,清道光末年派下9大房子孫鬮分祖產,合議各抽應得的部分產業,創建追遠堂祖厝。創建時只是一座草寮,到了清光緒年初,草寮被火所燒毀而重新蓋了木造的祖厝,直至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才興建此磚造建築。
在構造上為二大木架及磚砌外牆組成,正身前牆面及兩側山牆為清水紅磚砌築,左右側山牆外立面仍保留著清水磚面。正身左右各有一內淨寬約90公分的過廊連通正身、護龍與前埕後院,過水廊為磚牆、磚柱及穿斗式木屋架所構造。屋面明桷仔舖筒板瓦,中脊為簡單之馬背脊。在桁楹上右護龍仍為圓楹,左護龍則為方桁。
追遠堂正立面牆堵彩繪瓷磚,為在地顏金鐘(生卒年不詳)師傅,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在白瓷磚上以釉藥繪製圖樣在燒結、貼附而成;正立面牆身上不同粒徑石料、色粉等,豐富多樣、做工精良的洗石子;正立面步口兩側牆面,為日本時代常見表面為白亮釉並有特製裂紋的小平口丁掛瓷磚等,都彰顯日本時代流行的建築裝飾風格與巧思。
至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整修時,聘請當地木做的蕭朝枝(生卒年不詳)師傅與泥做的簡德旺(生卒年不詳)師傅,全面更換屋頂楹仔及重做屋頂。殿內木構件彩繪為宜蘭在地的曾氏彩繪家族第三、四代曾金松(西元1915年-)與曾永裕(西元1955年-)兩位師傅所做,其構圖、用色保存宜蘭在地特色。曾氏家族在宜蘭地區祠廟的彩繪作品,多因後期修繕而遭覆蓋、重繪,所以此廟之彩繪,對於保存宜蘭在地彩繪樣式、風格顯得格外重要。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年與88年(西元1999年)追遠堂亦有整修,游氏家廟追遠堂為時代性家廟建築,也是宜蘭地區少數僅存家廟之一,擁有頗高的文化價值。
追遠堂的佛桌,繪有佛手柑、桃、石榴,以表多福、多壽、多男丁之吉祥圖繪。
廟宇外觀的牆面,搭配不同色彩的洗石子、彩繪瓷磚、丁掛白磁磚建造。
殿中游氏先祖神龕與牌位。主祀來臺祖寬義公,配祀大陸5、6世祖諸牌位。
文獻資料
- 1.游永德(1980)。游氏追遠堂族譜。宜蘭:游姓祠廟追遠堂管理委員會。
- 2.葉永韶(2010)。宜蘭縣定古蹟游氏家廟追遠堂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3.游德二(1998)。宜蘭“游”蹤。蘭陽博物館電子報,40。摘自: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60&k=398
- 4.邱彥貴(1998)。游氏追遠堂的家族簡史宜蘭“游”蹤。蘭陽博物館電子報,40。摘自: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60&k=399
- 5.葉永韶(1998)。游氏追遠堂的建築環境。蘭陽博物館電子報,40。摘自: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60&k=400
- 6.葉永韶(1998)。追遠堂的空間組織。蘭陽博物館電子報,40。摘自: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60&k=401
- 7.壯圍鄉游氏家廟追遠堂(200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50406000001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