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創建於1920年代,係旅館星乃湯經營者佐野庄太郎為祈求生意興隆創建,與北投溫泉區之開發密切。
主題導覽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以供奉佛教的不動明王而得名,位於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是在瀑布旁的山巖石壁上開鑿出神龕,四周環境清幽。神龕內浮雕一尊站姿不動明王像,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是佛為了濟度逆惡難化的眾生,展現凶猛威怒的形象,使眾生能遵奉佛的教令,而日本著名佛教密教僧侶空海和尚從唐朝返回日本途中,向不動明王祈求而能平安返抵日本,因而不動明王的信仰在日本的密教信仰中極為興盛。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是由溫泉湯屋星乃湯經營者佐野庄太郎在大正年間闢造,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由溫泉經營者發起,顯示石窟的開鑿與北投的溫泉發展有關,同時也見證日治時期日本佛教信仰在臺灣的傳播。
發展源流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今日又稱為「北投明王寺」,供奉佛教的不動明王而得名,不動明王又稱不動金剛明王、不動使者、無動尊、無動尊菩薩,為秘密佛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五大明王另外四位明王分別是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又稱為「六足尊」)、金剛夜叉明王等,秘密佛教認為佛有三種輪身,明王是佛的「教令輪身」,是佛為了濟度逆惡難化的眾生,展現凶猛威怒的形象,使眾生能遵奉佛的教令,大日如來(法身佛,又稱作「毗盧遮那佛」)的教令輪身即是不動明王。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位於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座落位置舊稱上北投,上北投因為視野風景極佳,日治時期遂成為高級溫泉旅館的集中地,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是由溫泉湯屋星乃湯經營者佐野庄太郎在日治大正年間(西元1912-1926年)闢造,星乃湯就位在上北投,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由溫泉經營者發起,顯示石窟的開鑿與北投的溫泉發展有關。
日本的佛教信仰隨著日本移民傳入臺灣,在臺灣各地興建許多佛教信仰設施,以宗教信仰的安定力量,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於日治時期稱為「上北投成田不動尊」,名稱顯示與日本成田山新勝寺有淵源關係,成田山新勝寺位於日本千葉縣成田市,是真言宗智山派的大本山,新勝寺的本尊即是不動明王,為日本不動明王信仰的重地,吸引許多信徒前往祭拜、祈願。
主要特色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是將瀑布旁的山巖石壁開鑿出神龕,神龕呈矩形,神龕內浮雕不動明王像,不動明王像作站姿造型,左手垂下握繩索、手手舉起持長劍,長劍寓意佛智,羂索表示煩惱業障,不動明王持物的象徵意義即是以長劍摧斷種種纏縛而生大智,不動明王身後有火焰從腳底向上燃燒,造像遵循佛經所描述的形象。
日治時期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於神龕外裝設木製推拉式格子門,戰後改在石窟外搭建出半戶外的祭拜空間,上方女兒牆施作橫堵,堵內水泥塑造陽文橫書楷體「不動尊王」。
神龕兩旁配置的一組石燈籠,石燈籠的型式屬於由原石堆疊而成的「山灯籠」,山灯籠由上而下依序由宝珠、笠、火袋、中台、竿、基礎,六個部分組成,左側石燈籠的火袋雕刻圓日形狀、左側石燈籠的火袋雕刻彎月形狀。石燈籠源自佛教燃燈供佛,密教將燈火引申為象徵佛菩薩的智慧圓滿,燈光如佛法能解開眾生的痛苦迷惘,而日本的宗教建築常以石燈籠塑造宗教神聖氛圍。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前方建造一座木造拜亭,拜亭原為八柱式入母屋造,入母屋造為日式建築的屋頂型式,漢式建築稱為歇山頂,現貌大致仍保持日治時期建築型式。
拜亭斜前方建造一座木造手水舍,水手舍內擺放水盤,水盤陰刻橫書楷體「奉納」與發起人、世話人的題記。日本宗教建築常在入口處設置手水舍,水手舍內有盛滿清水的水盤,參拜者在此以水勺舀取清水漱口、洗手,象徵洗淨身心。水盤旁邊尚保留兩座日治時期石雕短柱,短柱上有頂蓋,短柱銘刻的年款顯示是昭和15年(西元1940年)5月由日人所捐獻。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旁的瀑布下方分別供奉兩座石碑,瀑布左側石碑為昭和8年(西元1933年)豎立,碑面陰刻楷體「大蛇明神」,瀑布右側石碑為昭和14年(西元1939年),碑面陰刻行體「南無妙法蓮華經青龍明神」。
水手舍內有盛滿清水的水盤,參拜者在此以水勺舀取清水漱口、洗手,象徵洗淨身心。
瀑布兩旁分別豎立「大蛇明神」與「南無妙法蓮華經青龍明神」石碑。
文獻資料
- 1.臺灣案內社(1930)。台北近郊の溫泉案內。臺北市:臺灣案內社
- 2.臺北州役所(1929)。北投草山。臺北市:臺北州役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