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苗栗縣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

苗栗縣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
*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傳統儀式,儀式反應該族獨特的歷史觀與矮人(達隘)傳說,祭典歌舞與傳統服飾亦呈現賽夏族的藝能特色。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苗栗縣苗栗市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0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81122,24.56393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賽夏族Pasta’ay祭典內涵顯現該族群的文化價值、宇宙觀及民族知識。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2.祭歌與舞蹈、肩旗和臀鈴等藝能及文物保存完整,傳承賽夏族獨特的祭典儀式與藝能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3.2年1小祭、10年1大祭,賽夏族人共同維護傳統祭儀的特色與延續,展現族群參與的自發性與認同感。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Pasta’ay,一般漢譯為矮靈祭,或稱為巴斯達隘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儀活動。整個祭儀帶有收獲祭的色彩,但祭儀起源傳說和內容皆與矮人Ta’ay有密切的關系。
 
傳說Ta’ay原來與賽夏人比鄰而居,住在上坪溪上遊Balay溪的右岸。這些Ta’ay雖然長得矮小,但臂力驚人,而且懂得使用法術,他們也教授賽夏人農耕祭儀,賽夏人對他們又愛又怕。賽夏人收獲季時會邀請他們參加,但ta’ay經常在祭儀時施法隱身,騷擾賽夏的女性,也曾來參加祭儀途中攻擊賽夏的邀請使者,差點使其喪命。在百般侵擾下,有位賽夏族人想出報覆的計劃,他在矮人們來參加祭儀途中,過河後會休息納涼的1棵山枇杷樹動手腳,將樹根內側砍斷但保留外觀的原狀。當矮人們參加完祭儀回去途中,照樣爬到樹上休息時,樹根承受不住而斷掉,上面坐的矮人掉入溪流的深淵溺死,只余2名年長矮人因行動較慢而幸免於難。2名余下的矮人看到寡不敵眾,決定離開原來的住地,臨走前將祭儀的歌謠教給賽夏人,告誡必須祭拜死去的矮人們,但只有朱姓氏族的祖先學會。矮人離去後果然災禍不斷,賽夏族人認為是矮人靈魂作祟,從此以後開始舉行矮靈祭。
 
矮靈的神話傳說,也反映了賽夏族人曲折覆雜的異文化接觸經驗;一方面痛恨矮人生前在族群內的胡作非為,一方面矮人死後農作物不再豐收,十分畏懼。這種既恨又懼的矛盾心理,反映在整個祭典祭典中也表現出極度興奮高亢與淒涼悲切的情緒。Ta’ay也深深烙印在傳統文化中,列為比祖靈還強大的神靈,他們降臨的懲罰也只有朱姓氏族的成員能處理。
 
矮靈祭原來為賽夏族各氏族共同舉行,但隨著朱姓氏族的遷徙,曾有過多次變動。原為全族聚集在同一個地點一起舉行的儀式,數十年前分為南、北2個祭團,舉行獨立的矮靈祭。其中,南祭團位於苗栗,祭祀地點為南莊鄉向天湖祭場,其常設組織為「台灣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委員會」;北祭團位在新竹,祭祀地點為五峰鄉大隘社朱家莊祭場,其常設組織為「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兩祭團的主祭皆為朱姓氏族擔任,但南祭團的朱氏被公認為本家,因此祭儀上南祭團享有一些特殊地位:一、祭儀上的各項目比北祭團提早1日行。二、舉行Ajalaihou協調會的地方,永遠在他們族群發祥地中港溪合流處。三、主祭者朱姓可制作Patbutu 神鞭來驅邪祈晴,北祭團不能制作。四、可以進行Sumama 塗泥的儀式。五、較遵守傳統儀節,不朝革新的方向。
 
南祭團的祭場也不斷調整。早年祭場設在蓬萊村附近的小東河,因為太接近平地,易受幹擾,遷移到南江村的東江新後方。10幾年前又移往向天湖,以主祭者朱阿良的家門前做祭場。由於祭場太小,外地參觀者日益增多,在民國65年(公元1976年)的10年大祭時遷至今日較寬敞的祭場。
 
矮靈祭也由儀式逐漸朝著觀光發展。由於祭場在封閉的山區,民國80年代(公元1990年代)以前充滿了神秘感,且不容許非親友的平地人前往參加,幾乎與外族人相隔絕,是屬於族人私密性的祭儀。然而民國90年代(公元2000年代)以後,隨著矮靈祭典搬上舞台,由於外來社會的介入,各級行政單位當成觀光計劃推動,每年祭儀都有大量觀光客與媒體擠入現場,會場外面也充斥著攤販的喧囂,相當程度上也影響了祭儀本身的莊嚴氛圍和完整性。

主要特色

矮靈祭傳統進行的時間是收獲完成後的月圓時候;現在多固定於11月底。過去的祭典每年舉行1次,因日治時期禁止經常性的大規模聚會,所以才被迫改為現在的方式,每2年舉行1次;10年則舉行1次大祭。
 
整個祭儀的程序分為迎靈Raraol 、延靈Kisirinaolan 、娛靈Kisitomal、逐靈Papatnawasak、送靈Papaosa等5個階段舉行,由Kakawas 開始,是在矮靈祭儀期間扮演重要的通告和保護角色。儀式正式舉行的5天4夜,祭典過程如下:
 
祭儀之前,南北兩方會在北祭團商談祭期,稱之為Kakawas。Kawas是「天」的意思,也就是向天申明舉行祭典的日期。之後依照傳統,在1條長繩打結,結的數量和到舉行祭典的日數一樣,然後每日早上剪掉1個結,直到舉行祭典之日,稱之為結芒草約期,從這天開始進入祭儀準備期。現在的矮靈祭固定在農曆10月15日舉行,但約期仍會在1個月前進行,如遇到大祭則會提前。
 
約期後,南北雙方會召開籌備會議,稱之為Babalon。由朱姓氏族主動與各姓溝通,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決定祭儀時間與各氏族的工作分配。接著於11月初在中港溪的東河、南河匯流處舉行協調會Ayalaiou。各氏族長老或代表(含南北兩祭團)及唱祭歌者必須參加,除了討論儀式細節外,必須練習祭歌。同時朱姓氏族會送給各氏族芒草結(Umosig),以防範矮靈作祟。除系在身上,其他如門楣、車、谷物、臼、農具、獵具、廚房、桌椅、廳堂等等都要綁上,直到祭典完畢才可除去。
 
矮靈祭開始前1天,要舉行贖罪調解(Sinsinombl)的儀式。各氏族代表要在祭屋調解上次祭典以後,2年間所發生之爭執不平事。由朱姓氏族拿銅板或Silo串珠及太白酒,向矮靈求赦。姓氏之間的爭執,由2姓長老合飲表示和解。家中爭執由家長與朱姓合飲表示得到矮靈的寬恕。其中各姓氏向朱姓氏族辦理調解,朱姓氏族則向風姓氏族長老辦理調解。接著要殺豬,將豬肉後分配各戶,並由朱姓和風姓氏族主持祭告矮靈的儀式,要用奉獻的儀式恭請矮靈降臨。
 
隔天清晨,矮靈祭正式開始。首先是召靈(Rumaol),祭場開始唱祭歌中的Raraol(召請歌),由朱姓氏族的媳婦樁米,男性打Tinaobun(米糕)。主祭者要在矮靈的神位前放煙鬥、魚和泉水,迎接Kokoyuao(矮靈Ta’ay中教導賽夏族人吟唱祭歌的老婦人)前來。這個儀式僅有朱家才能參與,其他氏族及外族人不可參加。
 
第2天傍晚開始迎靈(Kisinaulang)。各姓氏族代表迎接矮靈至祭屋,主祭和朱姓氏族長老要在祭屋指揮祭儀,外人不能接近或窺看。祭舞先由朱姓領唱帶著主祭和長老歩出,朝東北方轉成一開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隨著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鈴者引導進場。如有10年大祭,則有紅白相間的祭旗在祭場飄揚。祭場舉行迎靈之舞到天黑,但不到通霄,第3天清晨再跳一段舞,然後大家解散。
 
第3天開始娛靈(Kisitomal)的歌舞。當天傍晚大家在主祭家的祭場舉行歌舞,一直到第4天清晨,所唱之歌為Kisitoma(真實之歌),舞法向右旋就像蛇的卷法,圍成圈手拉手,向右繞圈子跳舞,娛靈只有歌舞無儀式。歌舞進行約1小時,由朱姓男子護送蛇鞭Paputol進場,主祭者和朱姓長老在祭場中央揮動蛇鞭,賽夏婦女可抱嬰兒,讓孩子摸揮蛇鞭人的手臂,祈求小孩的健康。
 
第4天要開始逐靈(Kisipapatnawasak)。當天傍晚與前1日同樣舉行歌舞,一直至午夜後歌舞停止,所唱之歌為Kisipapatnaural(送別之歌)。這天午夜12點,朱姓及風姓長老站在祭場中央的臼上訓話,訓誡族眾虔誠致祭,檢討2年族內的情形,勉勵大家要團結一致,維持賽夏族光榮的傳統。訓話完畢後,主祭者持酒向眾族巡酒。先敬長老,再由工作人員拿著酒壺和酒杯,走近跳舞行列,倒酒給自己前面的舞者。唱過一巡後,再到圈外倒酒給觀眾喝,然後歌舞跳到天亮。
 
最後1天清晨開始送靈(Kisipapaosa)。儀式分成好幾個階段,首先要饋糧(Papasibilil)及丟棄芒草結(Tomana enosig),當天清晨由2個青年(1為朱姓氏族,1為其他姓氏)去山上砍回2支長約3尺的竹葉枝,並由2名朱姓媳婦取下祭屋內的避邪芒草並準備米糕(饋糧,即矮靈旅中食糧)。當砍竹青年快到祭場時,2名朱姓女性繞祭場1圈後,往東跑把芒草結和米糕丟到地上,2個青年緊追在後,並丟棄竹葉枝在同1點,2名朱姓媳婦立刻跑回祭屋內,不能出來。當2個青年去砍竹葉枝時,族人在祭場圍成1個圓形。當2名朱姓媳婦由祭屋向外跑時,族人把手上的芒草結往東方丟棄,並跳高喊即結束儀式。
 
接著是塗泥(Sumama)。青壯男子皆離開舞群,只留婦女老弱,由2名男子取塗上泥漿的米籩,將之塗在舞群中婦女背上,以避免矮靈返來糾纏及袪除病痛。泥漿是由祭場挖個洞加水攪成,並塗在米籩及蛇鞭使用。擦過的米籩及蛇鞭必順丟棄在丟芒草的地方,任何人絕不能去碰,第2天才能把今年制的蛇鞭檢回來。
 
然後是伐榛木(Marekasibook)。塗泥儀式前即派2名男性去砍榛樹,塗泥儀式後,砍榛樹者將歸時,歌舞開始。這時男性將榛樹綁芒草結,樹頭架於屋頂,樹尾架於叉形樹桿上使成平行,榛樹架好後,歌舞亦停止。這時由長老率領舞隊青年依次跳取芒草結,第1次由朱姓給跳者少許泥土,附於手掌中,每人約跳3次。當芒草結已去一半時,榛樹盡量放低,青年們齊集樹梢下,爭搶樹梢或抓樹葉,將榛木搗碎到無法折斷為止,並往東方丟棄。至此,矮靈祭結束
 
矮靈祭結束後,朱姓氏族要以酒和糯米團犒賞毀架者,在祭場提供餈由眾人搶食共享。接著舉行答謝慶功宴,並且舉行祭儀,送走矮靈。

矮靈祭由於祭場在封閉的山區,90年代以前不容許非親友的平地人前往參加,今日已有部分儀式可讓外人參觀。圖為代表氏族的肩旗。
矮靈祭由於祭場在封閉的山區,90年代以前不容許非親友的平地人前往參加,今日已有部分儀式可讓外人參觀。圖為代表氏族的肩旗。
族人背於背後的裝飾為「臀鈴」,主要用細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用藤心、藤皮穿綴而成,亦可稱為「臀管」,是賽夏族傳統服飾的特色。
族人背於背後的裝飾為「臀鈴」,主要用細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用藤心、藤皮穿綴而成,亦可稱為「臀管」,是賽夏族傳統服飾的特色。
祭舞先由朱姓領唱帶著主祭和長老步出,朝東北方轉成一開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隨著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鈴者引導進場。<出,朝東北方轉成一開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隨著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鈴者引導進場。
祭舞先由朱姓領唱帶著主祭和長老步出,朝東北方轉成一開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隨著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鈴者引導進場。<出,朝東北方轉成一開口的舞圈,其他氏族才隨著各自己的氏族背肩旗和臀鈴者引導進場。

文獻資料

  • 1.小島由道(1998【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古野清人(2000【1945】)。《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高砂族祭儀生活)》,葉婉奇譯。臺北:原民文化。
  • 3.胡臺麗(1995)。〈賽夏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9:1-44。
  • 4.胡家瑜(1996)。《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臺北:內政部。
  • 5.胡家瑜(2000)。〈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考古人類學刊 55:113-141。
  • 6.陳春欽(1966)。〈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157-196
  • 7.陳春欽(1968)。〈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6:83-119。
  • 8.陳運棟、張瑞恭編(2000)。《賽夏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
  • 9.簡鴻模(2007) 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10.趙福民(1986)賽夏族矮靈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 11.鄭依憶(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