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開化寺

開化寺
*
開化寺的位置在興建之初就位於彰化市區的核心地區,在建造時當地已有民家聚居,如今更為熱鬧街市,形成「街屋式廟宇」。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光華里中華路134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54090,24.07877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開化寺位居彰化城之中央位置,主體建築兩側受限於土地利用的關係,因此基本上呈現出街屋式廟宇的原型。開化寺是彰化的第1座寺廟,有見證彰化傳承歷史之重要代表性古蹟。

2.廟內立有清道光20年「重修觀音亭碑記」,乾隆39年「渡世慈航」、乾隆59年「寶殿圓通」、道光年間「慈心保赤」、道光12年「聖德慈心」、同治10年「現大慈悲」、光緒10年「慈航普渡」等古匾及古聯對,均屬重要文物。

發展源流

開化寺又名「觀音亭」,雍正2年(公元1724年)由彰化第 1任知縣談經正(生卒年不詳)倡議興建,是彰化地區的第1座寺廟,雖然是知縣倡議興建,但並非由官方出資興建,故開化寺屬於民廟,而非官廟。

開化寺主祀觀音,旁祀十八羅漢,後殿祀有文昌帝君、三官大帝、註生娘娘和痘公痘婆、福德正神等,左、右廂房供奉地藏王菩薩及施主長生祿位及城隍爺等。

開化寺迄今經過多次災禍,歷經不同時期多次修建而有今天規。首先於清朝就經歷5次修建: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街民捐資重修但重修內容不詳;乾隆58年(公元1793年)因為「林爽文事件」,彰化市區遭受波及,開化寺同樣無法幸免於難遭到毀損,事件平息後由地方士紳黃元世、王光寅出任董事,並捐款重修寺廟,由黃元世獨資興建正殿,王光寅出資創建後殿,增奉醫神「痘公、痘婆」,其餘捐款用於增建左右廂房。

道光15年(公元1835年)9月18日開化寺火災,由彰邑士紳出資重修,依舊址拓建開化寺的規模,目前後殿石柱尚留有「道光丙申年立、邑內監生鄭廷貴、黃兆祥敬奉」等字樣。道光18年(公元1838年),由於廟身日久失修土地又被佔據,信徒募捐籌款進行大規模重修,至道光20年(公元1840年)開化寺才告落成並舉行落成大典,並鐫石銘記於廟右隴石。道光28年(公元1848年),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開化寺三川殿倒塌嚴重,由陳元吉(生卒年不詳)、林文察(1828-1864)出面整修;咸豐10年(公元1860年),開化寺發生大火災受損嚴重,由黃鏞(生卒年不詳)、曹回祿(生卒年不詳)發起重建,係為第4次重修,一直到同治8年(公元1869年)才告落成。

接著在日治時期因臺灣總督府在臺灣實行都市計畫,將既有過於狹窄的道路拓寬到標準寬度,在拓寬西門大通(今中華路)時,開化寺的三川殿及前庭至山門都被拆除,廟方只好重修並將山門改建成今日葫蘆造型。

國民政府遷臺之後,開化寺歷經3次重修,第1次於民國34年(公元1945年),因為戰前盟軍轟炸,開化寺正殿後殿及墻門遭到波及,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由地方仕紳施能達(生卒年不詳)、黃妙火(生卒年不詳)等人倡議重修,並於民國35年(公元1946年)6月19日完工;第2次於民國57年(公元1968年)重修正殿神龕彩繪;第3次於民國88年(公元1999年)因為921大地震,讓開化寺屋脊倒塌,木造架構傾斜,牆壁嚴重龜裂,並於民國91年(公元2002年)完成修復工程,民國93年(公元2004年),開化寺後方增建禮佛堂,在頂樓安置8公尺高銅製觀音塑像,於民國98年(公元2009年)落成,形成今天所見風貌。

主要特色

由於開化寺是由彰化第1任知縣主導建立,雖然不是官方興建的廟宇,但與官方有很深的連結,例如開化寺的廟址在興建時就選在當時縣署的右側,因此在彰化就有「開彰第一縣公,首建開彰第一寺院」之說。也因為開化寺的位置在興建之初就位於彰化市區的核心地區,在建造時當地已有民家聚居,建築受到周邊建築的限制,無法有開敞的格局,只能隱身在街市之中,形成「街屋式廟宇」,開化寺的特色在於其面寬只有1間房屋的寬度,格局為前院、前殿、後殿、後院的二進二院式格局,讓信徒有狹長而深遠的感覺。在歷次改建中腹地沒有擴大,反而保留了早期街屋式廟宇的特色。

開化寺自雍正2年(公元1724年)起即矗立在彰化市區,從歷朝歷代的翻修、重建及保存至今的匾額可見開化寺對彰化居民的重要性。而這些匾額、對聯至今也成了開化寺的重要歷史文物,諸如道光20年(公元1840年)「重修觀音亭碑記」,乾隆39年(公元1774年)「渡世慈航」、乾隆59年(公元1794年)「寶殿圓通」、道光年間「慈心保赤」、道光12年(公元1821年)「聖德慈心」、同治10年(公元1871年)「現大慈悲」、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慈航普渡」等等。

此外,開化寺也見證了彰化地區的發展史,在開化寺後殿祀有「痘公、痘婆」兩位神明,相傳祂們是清朝治臺時期在彰化地區行醫的夫妻,治癒許多染天花的民眾。夫妻身故之後,信徒便塑像祭拜,感念其恩德。時至今日,許多女性會拿美容產品到後殿找「痘公、痘婆」加持,祈求能美麗永駐,或有家長帶子女來拜拜,希望可以治療青春痘,十分特別。

開化寺附屬有2個宗教團體:「彰化縣彰化市開化寺觀世音菩薩居士會(觀世音菩薩會)、「社團法人彰化縣安瀾念佛會」。觀世音菩薩會成立於建寺之初,迄今每年會於農曆2月19日觀音菩薩聖誕、農曆4月8日佛誕日、農曆6月19日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農曆9月19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等節日舉辦法會、慶典,並舉辦義診活動造福鄉里。安瀾念佛會成立於民國46年(公元1957年),固定於每週日晚間念佛共修,每週3晚間請居士講經,並且不定期舉行冬令救濟、募款、施棺等活動。

開化寺至今的活動仍十分活躍,可見開化寺至今仍是彰化地區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中心。
開化寺後殿祀有「痘公、痘婆」2位神明,相傳祂們原為清朝治臺時期在彰化地區行醫的夫妻,治癒許多染天花的民眾。
開化寺後殿祀有「痘公、痘婆」2位神明,相傳祂們原為清朝治臺時期在彰化地區行醫的夫妻,治癒許多染天花的民眾。
開化寺矗立在彰化市區至今已有290餘年,從歷朝歷代的翻修、重建次數、清代保存至今的匾額可見開化寺對彰化居民的重要性。
開化寺矗立在彰化市區至今已有290餘年,從歷朝歷代的翻修、重建次數、清代保存至今的匾額可見開化寺對彰化居民的重要性。
開化寺的特色在於其面寬只有1間房屋的寬度,稱為單開間,格局為前院、前殿、後殿、後院的二進二院式格局,讓信徒有狹長而深遠的感覺。
開化寺的特色在於其面寬只有1間房屋的寬度,稱為單開間,格局為前院、前殿、後殿、後院的二進二院式格局,讓信徒有狹長而深遠的感覺。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無日期)。文化資產個案導覽〈開化寺〉,上網日期2015年8月15日。
  • 2.彰化市公所寺廟室暨所屬廟宇網站。室屬寺廟巡禮〈開化寺〉,上網日期2015年8月15日。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