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地公廟於清乾隆39年(1774年)建廟迄今,歷史久遠,且為地方長期信仰中心,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臺灣的傳統廟宇大致可以分為公廟與私廟2類,公廟意即公眾出資興建的廟宇,而私廟即為私人出資設立的廟宇,公廟依照規模又可分為區域型廟宇或村里型廟宇,區域型廟宇可能是幾個村里合祀的廟宇,例如:大龍峒保安宮、屏東東港東隆宮等。而村里型廟宇則是以1個聚落為最小單位祀奉的廟宇,由於漢人民間信仰中神明如同政府體系,各司其職,而土地公的角色是政府體系中位階最小、最貼近常民的地方官,有祈福、求財、保平安、保佑農業收成之意,因此只要有漢人的聚落,就會有1間土地公廟專責護佑。
「張厝庄」位於彰化縣社頭鄉最西邊,是彰化早期因為水源灌溉發展出的72庄之一,與「社頭」、「枋橋頭」、「湳雅」、「石頭公」、「許厝寮」、「舊社」、「崙雅」、「湳底」等庄並列為社頭鄉的9個大字村落,並與各庄合祀「枋橋頭天門宮」。而這9個村落各自有村落型廟宇保佑平安,在張厝村的廟宇即為「永安宮」,主祀土地公與土地婆。
「永安宮」根據其廟牆上的石刻記載,該廟興建於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根據臺灣縣志及彰化縣志記載,同年(公元1774年)臺灣中南部發生大地震,懷疑可能是在地震之後,村民為求平安故建此廟,並命名為「永安宮」。
永安宮是部分有併祀土地婆的土地公廟,原因是相傳早期鄉里有人目擊土地公廟有一到光束飛往新興村方向,猜測是土地公去找土地婆談情說愛,因此才另塑土地婆的塑像來陪土地公,但土地婆出現的時間不詳。
永安宮建廟至今已有240餘年,建成之後未曾更動。但是到了民國72年(公元1982年),張厝村因為配合政府農地重劃,道路與土地必須變更,因此張厝村民商討希望一起合資,幫土地公蓋1間更大地廟宇,但是擲筊詢問土地公後,土地公表示不願意拆除現有石廟。因此折衷方案是在原地原方向將整座石造廟宇加高到水泥供桌上,並在永安宮外直接加蓋1座新廟。
永安宮於民國96年5月15日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時,其範圍是石造廟宇為主,至於民國70年代所新建的廟宇,則不屬於歷史建築的範圍。
社頭張厝土地公廟屬村里型廟宇,因為出資者少,再加上部落型廟宇供奉的神格地位較低,格局通常不會太大,外觀也不會有繁複的樣式。在經濟匱乏的情況,農民對於土地崇拜的象徵物都很簡單,常可在鄉間山邊看到疊石為屋的祭拜點,裡頭有的貼張紅紙,有的多放顆鵝卵石,就如此簡單地供奉起來。張厝土地公廟在清朝時也屬於這種簡單的崇拜形式,原本只是空無一物的石屋,但其歷史建築價值便在於整體以石刻而成,形制粗獷但工法不苟且,外型玲瓏古樸,僅有約1公尺高,門額上頭「永安宮」3字和左右對聯「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筆法工整且加上外框,可見信眾對土地公廟的重視。石廟右外壁上有乾隆39年(公元1774年)捐獻的題名,為地方史研究留下珍貴史料。此外,該建物於乾隆年間建立後直至民國70年(民國1981年)整修時,都未曾有過任何外觀型制上的改變,年代久遠且完整保存古風,也是它另一個價值所在。
張厝土地公廟特殊的地方在於,在臺灣其他地區多半會於聚落經濟改善後,集資整建新廟並迎奉神像。但張厝地區做法有別於其他地方,是在徵詢過土地公意見後,原地原方向將整座石造廟宇加高到水泥供桌上,並在永安宮外直接以鐵皮及水泥加蓋1座新廟,簡單施以彩繪與剪黏,並規劃了廟埕、金爐且移植數棵榕樹於此,提供村里民眾參拜休憩時使用。當時迎來的土地公、土地婆神像亦保留下來,並在加蓋之後並祀神農大帝與延平郡王,從此轉型成為1座有「廟中廟」特色的複合型村廟。
張厝土地公廟的活動至今與張厝庄民仍息息相關,信徒通常會在農曆每月初2、16日犒賞土地公及眾兵將,感謝其護佑村庄,稱之為「做牙」。並且會在每年農曆2月初2及12月16日擴大祭祀,2月初2稱為「頭牙」,祈求當年豐收順利;12月16日稱為「尾牙」,感謝土地公1年的庇佑。此外,在8月15日土地公生日時也會有慶祝活動,例如:演戲給土地公看等,還會「吃土地公福」,閩南語俗稱「吃福」。即當天祭拜過土地公後,由當年爐主「辦桌」,邀請居民一起食用祭拜過的供品。因為祭拜過的供品有土地公的庇佑,食用供品就象徵把土地公所賜的福氣吃進去,是每年土地公廟的重大慶典。
此外,每年南瑤宮媽祖繞境回鑾時會經過張厝短暫停鑾,永安宮土地公會到庄頭接駕,也是永安宮的大事之一,因為早期濁水溪常改道,濁水溪曾經一度流經北斗田中社頭一帶,稱為東螺溪,當時枋橋頭人和張厝庄人常到溪畔做工,因此當遇到南瑤宮媽祖要涉溪回鑾時,都會到溪裡幫忙帶路扶轎,所以南瑤宮特別感謝枋橋頭人和張厝庄人,當3月媽祖生日繞境回鑾時,都會特地繞經張厝庄停駕,以表感謝之意。
社頭張厝土地公廟原廟外型玲瓏古樸,整體僅由石材雕刻而成,體積迷你,可以說是臺灣傳統土地公廟的典型。
村民將原本的小土地公廟原地上升安置,外加鐵皮與水泥蓋成新廟,形成今天所見的形式。
現永安宮建築為民國70年左右(公元1981年),張厝村民取得土地公同意,在原有的永安宮外加蓋,新廟的屋脊上飾有剪黏裝飾,與原本古樸石廟不同。